MBA考试:共享雨伞发展遭瓶颈,各路资本为啥还趋之若鹜?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7-12
中继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之后,共享雨伞近日也开始火起来了。据《劳动报》报道,6月初,OTO共享雨伞在上海投放了100把免押金、免收费、不设密码的“三无”雨伞,结果雨伞全部遗失。6月中旬,又是100把,结果遗失率再次接近“百分百”。
和共享单车类似,共享雨伞通过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一扫,然后进行身份认证、交押金、充值等步骤,就能得到一个密码,输入后就能将雨伞打开。但由于只要用户记住这把共享雨伴的密码后,就可以永久使用这把雨伞,所以大量的雨伞被破坏、私占现象频发。
对此,有网友认为,带着“共享”标签的产品,都在考验城市居民素质,确实有部分市民会将“共享”占为已有,而在这一点共享雨伞上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过,共享雨伞企业却都很淡定:“我们曾在上海、广州等11个城市投放了共享雨伞,每个城市都出现了“一伞难觅”的现象,这是正常的。我们的初衷就是藏伞于民,让市民把伞带回家。”
实际上,共享雨伞企业展现淡定姿态并不难理解:一方面,他们觉得进驻的每个城市都会出现类拟情况,主要原因是雨伞投放体量不够大,造成无法共享的局面。当雨伞像共享车一样全城铺开时,估计不会遇到无法共享问题。另一方面,一把共享雨伞成本价约在20元左右,市民的押金30元左右。一旦市民记住雨伞的原先帐号,就算是促进雨伞内销了,平台方面也不会有太大损失。
应该说,共享雨伞作为“共享经济”下的一个衍生品,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必然是各界最关注的焦点。目前,共享雨伞的的推广,恐怕要经受社会需要和加强管理多个层面的考验。首先,相较于晴天,下雨天的比例并不高(特别是中国北方地区),而真正忘带雨伞的概率也并不高。这与“共享单车”雨天、晴天都要用的情况截然不同。
再者,共享雨伞同样面临发放、管理和回收问题。这肯定比共享单车要更困难一些。而一把“魔力伞”上安装电子设备,成本将很高,丢失率则更高;此外,共享雨伞在户外公共区域投放时,也存在挤占公共设施空间的问题。
最后,“共享雨伞”肯定会与“共享单车”一样面临遗失率居高不下尴尬。现在部分市民爱占小便宜,顺手牵羊,都不算是偷。有共享的东西,不拿白不拿。有伞大家享用,和家人共享,可谓是“深入人心”。而由这样的思想在发酵,雨伞在刚开始时的遗失率肯定会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面对“共享雨伞”所遭遇的一系列问题,很多人会觉得共享雨伞乃至是共享经济在国内已经遇到发展瓶劲。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各路资本还是对“共享雨伞”这类项目“趋势之若鹜”。根据铅笔道的统计,共享雨伞现有10余个玩家,只有5家获得过融资,且均为天使轮。对此,笔者认为,共享单车的赢利模式,当然不会沉缅于每次使用收费0.5元,背后赢利方式还“别有洞天”。
第一,雨伞相对于单车和充电宝,是低成本却不低频,可覆盖室内室外两个场景,可通过雨伞租赁广告和APP广告收入、雨伞定制,以及大数据增值等方面获取盈利。当注册人数达到一定量,还可再进行其他商业项目运作。
第二,在使用“共享雨伞”之前,要收取二三十元的押金,再加上充值金额,可进行理财活动。押金是共享经济企业最看中的盈利点之一。正是由于押金带来的巨大资金沉淀,使得共享经济企业从不担心物品损毁、不还等问题。至于共享物品使用租金收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第三,如果“共享雨伞”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就可以找人来接盘,甚至可以谋求上市融资。这些项目的发展模式与其他共享经济基本类似,都是寻找最后的“接盘”者。先是一批天使投资人入局,接着期待BAT等巨头进入接盘。在引入了巨头资本的进入之后,便可考虑接下去企业通过IPO上市融资了。
因在社会需求和管理要求上存在较大瓶颈,“共享雨伞”的发展前景并不能令人乐观。但是雨伞还是与单车、充电宝一样,成为各路资本追棒的投资标的。各路资本当然并不是看中能收取多少费用,而是看到了共享雨伞一旦发展起来,或者在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后,再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获得更高的回报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