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考试

导航

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前景的一些研究成果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4-05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下最近对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前景的一些研究成果,还有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现在我国经济形势不是太好,悲观的声音比较多。我和林毅夫老师一直比较乐观,我们的乐观有乐观的理由。我要做一些横向的对比,谈谈为什么我们应对中国经济增长保持乐观的心态。

  大家知道,“十三五”规划将经济增长还是放在第一位的。当然,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生态文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没有增长,要做其他的东西,都是很有难度的。特别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一个政治任务,就是在2010年的基础上,2020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翻番,今后5年的年均增长率必须达到6.56%。这是硬指标,达不到这个增速,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就实现不了。这速度是不是容易达到呢?其实参照世界的经验,我们发现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

  1、世界的经验

  我在此将中国和日本做一下对比。日本在1950年代和60年代,采用的是出口导向增长模式。中国也是采用这种增长模式。没有这样一种增长模式,中国不可能有今天。另一方面,中国也积累了海量的储蓄。在过去这15年间,中国居民储蓄有近50万亿元的存量,接近中国的GDP总量,企业储蓄更多。这都是和中国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高度相关的。

  现在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当于日本1970年代初、中期的水平,跟日本的差距大约有40年,但是差距在缩小。展望未来20年,中国有一个问题就是人口老化比日本还要快,这对中国经济的挑战是非常大的。日本经济从1973年开始经历了两次急促的减速,或者说断崖式的减速。日本经济第一次减速是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此前20年日本经济的年均增速达到9.2%,此后20年的增速一下子跌到了3.5%(如图1所示)。

  所以,不要以为中国的经济增速不可能跌到5%以下,日本已经证明了这是有可能的。日本经济第二次减速是1993年资产泡沫破灭之后,从那时候起日本经济只有年均0.8%的增速,而这纯粹是物价不断降低造成的。1970、1980年代事实上是日本的黄金时代,那个时候世界上涌现的新产品,几乎全部来自日本。但当时日本的技术进步,却不足以支持非常高的经济增长率。所以我们不能指望搞创新就能支持7%的增长率,这是不太可能的。技术创新极其艰难,我们还需寻找新的突破口。

  日本经济第一次减速的直接原因就是石油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开始进行调整,那一轮由日本、德国带动的全球化结束了。美国经济也经历了痛苦的、将近20年的调整,直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美国才又开始增长。但是,日本在1973年—1993年恰巧是赶超美国的关键20年,别看当时日本只有3.5%的增长速度,但由于美国增长得更慢,所以到1993年日本的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80%。日本找准了机会和空档,一下子实现了赶超。这对中国未来也是一大挑战。中国这么多的人口,能不能在2049年的时候,超过美国人均收入的45%?其实并不好说。因为美国经济的增速,哪怕在危机阶段,近年还是达到将近2%。

  日本经济的第二次减速是由于人口老化造成国内需求不足。所以,安倍搞经济刺激效果不明显,因为老年人不爱消费。日本的物价走势,也和它的人口状况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其实,日本在过去40年间走过了一个轮回,前20年资产价格疯长,然后泡沫破灭,后20年主要的经济指标全回到20世纪70年代。

  对比日本1973年之后的经历,未来20年,我国也要考虑GDP增长率是不是也会跌到3%到4%之间。很多著名经济学家都预测今后中国的经济增速也就是这样的水平。这样来看,中国要达到年均增长6.56%的目标,实际上是有难度的。从全世界来看,一个国家要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成为高收入国家,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考察1960年—2010年世界各国(地区)收入的变化情况,我们把一国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8%,作为跨入中等收入阶段的门槛;把达到美国的45%,作为进入高收入阶段的门槛。1960年中国还是低收入国家,现在变成了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在1960年已经跻身中等收入行列的国家或地区中,有不少现在变成了低收入国家,经济转型完全失败;只有11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现了飞跃,变成了高收入的国家或地区。更多的中等收入国家,事实上在原地踏步,没有多大变化。这是全世界的情况。即使不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我们也看到各国在中等收入阶段急剧分化,非常不稳定。中国已经是中等收入国家了,未来会像有些国家一样掉下去回到低收入水平,还是像有些国家一样进入高收入阶段?中国大概是在2003年—2005年间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到2049年的时候,中国能不能成为一个高收入的国家?顺便说一下,直到今天,超过美国人均收入45%的国家其实并不多,超过美国人均收入一半的只有36个国家或地区。别的国家相对于美国来说还是比较穷的,美国的名义收入不一定最高,但是美国的物价水平很低,所以实际收入高。

  怎么去解释这些在1960年已经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的分化呢?借用《安娜·卡列尼娜》里的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成功国家的经验非常相似,不幸的国家各有各的不幸。比如菲律宾,1960年菲律宾的人均GDP是中国的5倍,今天中国是它的2倍。如果说中国是一个成功案例的话,那么菲律宾就是失败的典型。菲律宾是怎么失败的?实际上,是缘于政治上的失败。我问菲律宾人,你们国家曾是发展中国家里的明星,为什么现在经济这么差?他们说,是由于官员太****了。菲律宾的政治极其****,是大大小小的家族在统治。菲律宾的省长、州长,很多都是来自各大家族。

  马来西亚为什么也不行?因为占人口40%的华人受到了政治上的限制。华人是马来西亚掌握着经济命脉的人群,但是他们没获得应有的地位。巴西则是因为早熟的福利社会,使得大量资金没法投入到生产当中去。

  成功的国家有什么特征呢?要想发展,没别的途径,只能踏踏实实、勤勤奋奋地干。第一,正如新古典经济学的增长理论所揭示的,在赶超阶段,高储蓄和高投资能带动经济增长。第二,是深入的工业化过程。特别是对于大国来说,没有工业化,不可能有增长。第三,是高制造业出口。20年前中国最大项的出口是服装产品,后来是电子产品,现在是机械类产品。第四,是高人类发展指数。第五,是稳定的宏观经济,通货膨胀率比较低。第六,是稳定的政治环境。第七,是较低的不平等程度,我们国家在这点上做得还很不够。

  通过国际比较可以发现,成功的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储蓄率越来越高,而失败的经济体储蓄率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投资占比也是一样的。成功的经济体的投资占比最高将近35%,中国在最高峰时将近50%。在经济结构方面,农业占比都在下降,但是成功的经济体明显下降得更快一些。在工业占比方面,失败的经济体上升很缓慢,说明它们的工业化进程是比较缓慢的。成功的经济体,工业占比先上升后下降,是一个倒U形;在最高峰的时候,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可以达到40%以上。中国的工业占比曾经接近50%,但这可能是服务业漏报造成的。中国的工业占比在2012年达到顶点后也开始下降。现在有个错误观念,只强调大力发展服务业,好像中国发展工业是错的。但实际上,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中国的今天。

  不成功的经济体,贸易依存度实际上更高。但是,不成功的经济体,主要是出口基础产品,比如农产品、石油、矿产等。成功的经济体主要出口制造业产品,这是它们的强项。有人说,印度的高科技比中国发达,这是不可能的。印度的高科技出口、软件出口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很高。但是,印度出口额是多少?不到5000亿美元。中国的出口额是多少?2.5万亿美元。印度的出口额只是中国的零头。印度的有识之士也认为,不走工业化之路,印度是不可能发展的。巴西是典型的“荷兰病”,依赖资源出口,国内物价猛涨,而且本币升值,对制造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为什么叫“荷兰病”?1973年国际石油危机之后,在欧洲北海发现了油田,荷兰开采了很多石油,最后却搞垮了国内的制造业。

  为什么制造业重要呢?第一,它能创造储蓄。工业的资本密度大,资本收入份额占比高,而资本拥有者的储蓄率也高。第二,它能提升整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工业是所大学校,开发技术,培养人才。第三,它能支撑服务业。如果纯粹地搞服务业,你看印度、巴西的例子,都是什么样的服务业?都是一些低端的服务业。在巴西,服务业的人均产出一直在下降,为什么呢?因为就业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就业的层次却越来越低。如果你是富人,在印度生活就舒服极了。你买一辆车用不着自己开,司机多的是;你根本不需要电冰箱,大清早就有人给你送来洗好的菜;你不需要洗衣机,有人专门给你洗好,叠成什么样都可以;你还可以雇人来家里做饭,并伺候你。我去印度朋友家做客,有两个人伺候。我去美国人家里吃饭,都没人伺候。

  中国的服务业在做什么呢?我到南方发达地区,发现好多服务业都是在服务制造业。这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所在。金融、保险这些服务行业,一定是跟制造业挂钩的。所以,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

  中国与其他成功经济体的最大差别,就是在消除不平等方面做得不好。韩国、中国台湾是成功的典范,它们不光有经济增长的奇迹,而且基尼系数没有超过0.4。特别是中国台湾,基尼系数没有超过0.35,简直是奇迹里的奇迹。当然,台湾这个经济体比较小,只有2000多万人,忽然一下就工业化了。我们再看一下土地分布的基尼系数,韩国是0.34,中国台湾也没有超过0.4,因为它们都经历了土改。最离谱的是委内瑞拉,土地分布的基尼系数曾高达0.9以上。它的历史上有四次土改,每一次都导致军事政变,因为军官大都来自土地拥有者家庭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