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MBA曲向东: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现实行走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6-20
中他曾是央视的主持人,也是茫茫戈壁的探险者,他数次登陆南北极,也让更多国人亲历极地之美。他是思维敏捷的媒体精英,也是为保护环境而大声疾呼的公益人士。从《经济半小时》到《大家》,从媒体人到企业家,曲向东正在用现实主义的方式诠释理想主义的人生。
♦ 忠于理想 文科状元上北大
由于工作繁忙,他在出差间隙接受采访。晒成小麦色的脸上还挂着行走戈壁的兴奋。曲向东给人的第一印象像个饱读诗书的文人,儒雅气质,斯文面孔。但一开口,就能感受到山东人豪爽之气。
忠于理想,是很多人给曲向东的评价。对此,曲向东说,“我的理想是什么?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这听起来很理想化,想做什么,就按自己想的去做了。可是又不像艺术家那么极端。我想我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希望通过理性的手段达到感性的目标。”这种想法,来自于曲向东在北大的经历。曲向东与北大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高中时代。在以考生人数多、平均成绩高而闻名全国的山东考生中,曲向东成为那一年山东淄博市的文科状元,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大。选择专业时,少年曲向东选择了闻名九州的北大中文系,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候根本没有细想过将来靠什么去生活,只是凭着一种热爱。”最尊重自己本心的选择就是最佳选择,北大中文系四年的学习,为曲向东后来的工作学习奠定文化之基。
时至今日,曲向东仍带有鲜明的北大人色彩:观察、思考、批判。批判的眼光能让知识分子成为这个社会的良心,一味盲从很难给社会带来进步的动力。曲向东的批判表现在对现实冷静而犀利的观察,比如谈到教育,他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其实往往是靠基础科学,文史哲、数理化。现在的教育比较浮躁,说是实用主义吧,培养出来的人不是那么好用,说是经典教育吧,培育出的人又没有那么经典。”但曲向东也不认同某些愤怒青年一味的怨天尤人,而是赞同用自己点滴的努力去改进现实中的困难。
光有理想不行,要用现实主义的态度,去实践理想主义的人生。这样清醒而踏实的价值观源自曲向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尚,“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很多的哲理。比如书法,一段柔软的动物毛制成的笔头,却能于千变万化中写出刚劲有力的字体来。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一面,柔中带刚。”将理想与现实充满艺术的平衡起来,是曲向东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清醒如智者般目下无尘,缓和如君子般温润如玉。
回首北大岁月,曲向东说获得知识最多的渠道不是在课堂上,而是三角地、讲座、书籍。多元的思想在北大兼容并包的大氛围中碰撞、争论,让年轻人有机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观点、态度。真理愈辩愈明,在这样的大学之中,时间溜过青年人脸庞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将独立的个性与思辨的能力悄悄沉淀在每个北大人的身上。曲向东在北大氛围的熏陶中,确立了职业方向——影视产业。
♦ 勇于行动 谦谦君子行戈壁
万事开头难,像很多年轻人一样,曲向东事业伊始并非一帆风顺。实习结束时候,北大要求同学们写自己这一年的体会和感悟。曲向东写了十条,第一条就是,“千万别把自己当人看。”对此曲向东解释到,“北大的同学自恃很有才华,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工作后的环境会和上学所憧憬的很不一样。在工作中,我们应该记住自己是北大人,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面对不熟练的领域,一定要放下北大的身段,本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去学习。从最基础的做起,不能眼高手低。”大学刚毕业时的曲向东就是这样想的,也确实在工作中以自己的踏实能干得到了前辈与同事们的认同。在工作初期,心怀电视梦的曲向东经手了电视相关所有工种——统筹、制片、摄影助理、文案、编导、技术、记者。
“那时为了能跟着师傅们拍片子,在全国到处跑。有一次到佳木斯以北去拍片子,我们组租了一个小客货两用车。导演和摄像坐在前面的车里,没地方坐了我就坐在后面拉货的大车架上。忽然天下起冰雹,我紧紧的拉着车架上的篷布,听着冰雹打在篷布上簌簌的响声。”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很难想象那时条件的艰苦,甚至有时会遇到危险。“在客货车上还有一次一侧车胎突然爆了,车轮打滑,在车架上的所有行李、包裹、机器都砸在我身上,不过很幸运没什么事。”聊起这些年轻时为实现理想吃的苦,曲向东一笑而过。不言而知,曾经吃过的苦,是他实现梦想的路。
曲向东所做的众多项目中,“玄奘之路国际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引起了学界、商界、媒体多方面关注。而其缘起完全是一个巧合。早期时候,曲向东在央视的《大家》节目采访著名红学家冯其庸,这位62岁高龄的学者12年中7次出入新疆,重走玄奘之路。当年玄奘取经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过星星峡、流沙河,进入哈密,再穿越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登上帕米尔高原,翻越兴都库什山达坂,进入印度。玄奘曾经历四天五夜滴水未进,在茫茫荒漠中几乎送命,也曾遭遇天山雪崩七日之后才得以出山。玄奘的路途,充满了艰辛,如果没有巨大的信念与勇气,完全不可能成就。这段危险又奇妙的旅程引起了曲向东的兴趣,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段路途,同时还带有对玄奘精神的体验。2003年。曲向东决定重走玄奘之路,这次和他一起旅行的还有著名的企业家王石。王石提出,当年玄奘骑马,我们能不能步行。经过大家研究,终于找出一段路线——从敦煌塔尔寺遗址到白墩子,途经大墓子母阙、葫芦河和城北戈壁,这800里流沙,正是玄奘当年经过 、自我怀疑和迷失,完成人生转变的一条路。就这样,曲向东和王石一行20多人,开始了这次玄奘之路的体验之旅。行程共4天,总长110公里。
“到这里逐步登高且慢前行照顾当下,在此间万缘放下莫留后悔反观过去”,这幅雷音寺门前的对联似乎在诠释着体验者们的心境。就在这次体验之路结束的晚宴上,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前院长张维迎和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齐大庆与曲向东聊天,两位学者建议,可以把玄奘之路做成一个商学院的挑战赛。2006年,曲向东带领自己的团队试着组织了第一次EMBA戈壁挑战赛,结果反响非常好。参加过的朋友纷纷对曲向东说,“向东,你一定要把这件事坚持下来。这件事可以带给人信念。”越来越多的好评汇集到曲向东这里来,使他的理想主义豪情再次发作。他说,“当你做一件事被其他人期待,你会发现有压力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
♦ 敢于坚持 坦荡人生绽光华
对于曲向东的事业,社会之大,自然褒贬不一。以玄奘之路为例,有人质疑曲向东是不是拿这个项目做大生意。面对这样的疑问,曲向东哭笑不得地说,“你们这个问题提得太巧了,刚才我出去接的电话就与这个问题有关。”原来,刚刚某国内著名院校的教授给曲向东打电话说,
“向东,财务是我的本行,教了这么久财务,做了这么久财务,我根本就用不着看你的财务报表,已经知道你这个玄奘之路盈利不了多少,简直是在做公益嘛!这样长久下去怎么行呢?万一有天你坚持不下来,这个事儿不就散了嘛。我来给你想想办法怎么更合理的节约成本吧。”其实说这样话的远远不止这一位。某个走玄奘之路的企业家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向东,你们这事儿不合算啊。我们十个人走,你的工作人员也十几个陪着我们走,还有这么多车什么的。这一看就不合算!”曲向东倒是淡然,说自己没有想这么多,这件事就是想做了,于是成型了。“那如果有天你撑不下去怎么办?”曲向东回答“我就一句话,只要有一个人走,我们就陪你走。这是一份信念,也是一份承诺。”
曲向东的另一个项目“极之美”也差点成为众矢之的。有极端的环保主义者认为,开发极地旅游对极低的环境保护是一种破坏。对此曲向东展现出做研究一般的认真与严肃。“我想我们应该理智的看待极地旅游。我原来也困惑过,这是不是对极地的生态游破坏。我爱大自然,爱极地,如果有破坏,这事儿坚决不能干。”原来,在做极之美之前,曲向东已经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项目开展前,他咨询了许多行业专家和学者,也进行了许多调查研究。后来一位国外环保科学家的话启示了他。对于曲向东的疑问,这位科学家一言以蔽之:“你永远不可能去保护一个你根本不了解的地方。”曲向东思索良久,顿悟其义。南极面积1405.1万平方千米,南极条约规定南极每次登陆人数不能超过100人,这样的比率基本不会对这片神奇大陆产生影响,最关键的是,去到极地,感受极地,能让更多的人感受、热爱、保护这片圣土。
作为光华2001级MBA,曲向东在每次学院论坛中绝对占有极高出镜率。作为主持人,曲向东以儒雅的谈吐,清晰的思路,幽默的言语,引导校友间轻松互动,坦率交流。那种舞台上从容不迫的魅力,或许正来自于曲向东无愧于心,坦荡于世的职业操守,源自于他敢于坚持,循于自然的人生态度。
采访后记:
采访结束,我们与曲向东聊起了他的女儿。言谈之间,他充满了对女儿的温情和爱。但对这个山东硬汉来说,年轻时冒着冰雹拍片子、中年时上极地走戈壁的他,又有着自己的一套爱女哲学。有时他很心硬,女儿才十几岁,就被他拉着一起徒步走戈壁,一起上极地。在极地的旅行中,女儿不但没有得到特殊的照顾,还成为了团队的通讯员,忙前忙后的为团队办起了极地特刊的杂志;有时他又很心软,女儿说不想写学校老师布置的《红楼梦》读后感,要写自己喜欢的《贞观政要》,曲向东一听,这事儿支持,你就写你最喜欢的。也许是北大的自由气氛对曲向东影响太深,对于女儿的教育,他不苛求,只希望女儿健康、阳光、快乐。
用理智的态度过感性的人生,忠于理想、勇于行动、敢于坚持,曲向东自己的玄奘之路还有很远。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的风景,可以预料的只是这个山东大汉的心境必然是平和而自如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最难忘的是在戈壁上什么都不想,只听到徒步中胳膊蹭着衣服,刷刷刷有节奏的响声。发于本心,追求自由,学会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