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考试

导航

企业家的目标不再是建百年老店?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7-06

  对于万科事件,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结局是,很多人依然试图以 19 世纪的思维方式,来解决 21 世纪的问题。

  万科事件最近在媒体上已经被炒得一塌糊涂了,就不用多做介绍了,大家可以从铺天盖地的报道中去了解事件的全过程和细节。通常在各种新闻的下面会附带上大量读者的留言,如果把他们的看法大致分一下类,可以归结为三种:

  第一种指责资本方。包括华润和宝能,利用规则强夺别人的企业,甚至有人将它上升到国进民退的高度。

  第二种是指责以王石为核心的管理层。在过去几年里无作为,也没有能够充分尊重股东的权益,因此应该隐退。

  第三种是不理性地谩骂一方或者双方。有些人幸灾乐祸,有些人则体现出一种病态的仇富心理。比如受到资本方在声明中所强调的“王石几年拿了 5000 万的收入”的影响,对管理层包括王石本人横加指责,冷嘲热讽。

  在这里我们无意裁判资本方和管理层谁是谁非,也不想评论各方的意见和观点。只是想从现代社会,即我们所说的信息时代,人和企业的关系,企业和资本的关系,来谈谈这件事。

  我在《硅谷之谜》一书中反复强调了两个观点。

  首先,在信息时代,人是企业的核心,而不再是其中一个螺丝钉,资本退居次要位置,这是保证一个企业成功并且长期繁荣的基础。

  其次,企业家追求的不再是开办一个百年老店,而是不断站在浪潮之巅。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人和资本的关系,看看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在企业制度上的差别。

  在工业时代,生产资料,特别是资本,在工商业活动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谁掌握了资本,谁就主导了企业,甚至整个经济。

  19 世纪中期的范德比尔特和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 JP 摩根就是这么做的。他们通过运用资本整合了铁路运输、钢铁产业,以及新兴的电力工业,从很大程度上掌握了当时美国的经济命脉。

  但是今天如果谁还试图这么做,就是刻舟求剑了。因为今天全世界最值钱的,最创造价值的企业都是轻资产的——企业的价值体现在它所拥有的人。

  盖茨曾经讲,即使微软全部的大楼和看得见的资产都被拿走或者毁掉,只要人在,很快就能东山再起。因此,如果谁想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获得一个企业,却失去了其中的人,只是拿到一个没有用的空壳,这和当年范德比尔特和 JP 摩根真正拥有了铁路完全不同。

  在信息时代,人和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契约关系,企业贡献一个平台,人贡献自己的智慧、经验和人脉等等,然后通过契约(股权)获得各自的利益。资本和企业也是一个契约关系,它也通过股权获得利益,这种利益体现在分红或者企业价值上涨上。

  因此,在信息时代,人、企业和资本在利益上的关系不再是你多一点,我就少一点的零和游戏,而是共同把饼做大之后,按照契约分配增量的共同利益的关系。

  如果我们按照这个观点看待万科事件,就会发现各方的很多思维方式,还是停留在一个多世纪之前。无论是哪一方即使通过某种“手段”获得了控制权,如果失去了人,都是徒劳的。

  今天,在世界各种资源之中,最不缺乏的就是钱。

  中国在过去的十年里,货币供应量从 30 多万亿增加到了 140 多万亿。美国虽然没有大量发行货币,但是通过举债的方式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奥巴马在当政的八年间,发行的国债几乎抵得上建国 200 多年来历届总统的总和。如果钱能够解决,世界主要经济体就不会有今天这么多的困难了。欧盟和世界在金融危机后,向只有 1000 多万人口的希腊注资了将近 3000 亿欧元,依然解决不了希腊的问题。

  因此,拥有资本的一方,应该善用资本,作为发展的资源,而不是显示肌肉的本钱。

  如果以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站在以王石为核心的管理层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也大可不必和资方争得你死我活。

  因为今天企业家办企业的目的,并不追求把企业打造成航空母舰,办一个百年老店。美国财富五百强的企业,平均年龄不过 38 岁,能够称得上是百年老店的,只有 GE 等个位数的几家,很多不过十几岁。

  每一个企业都有它的历史使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它应该争取做得最好,但是当社会进入新的时代后,很多企业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亚洲很多企业家有一种要把企业做一辈子的思想,甚至有让家业代代相传的梦想。在他们的脑子里,对一个企业能够传承的时间,比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更为看重。

  一个企业如果能够代代传承,固然值得敬佩,但是它的作用一定不会像初期那么大,因为经济在发展,产业在变化。

  欧洲有很多百年老店,但是大多集中在那些窄众市场,而且市场越做越小,每一个企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微乎其微。整个欧洲,并没有因为有许多这样的百年老店在市场竞争中就能够领先,反而因为有这些负担,新的产业难以开展。从 60 年代信息革命开始(以 1965 年摩尔定律被提出算起),欧洲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要落后于美国和东亚。

  今天是一个变化非常快的时代,能够保持影响力的企业家,不再是那些创办百年老店的,而是能够不断站在浪潮之巅的。

  或许硅谷企业家和投资人安迪?贝托谢姆的做法值得王石等万科管理者参考。

  作为信息革命的代表人物之一,贝托谢姆成功创办了制造图形工作站和网络服务器的太阳公司(Sun Microsystems),这曾经是市值超过千亿美元、能够和微软竞争的大公司。

  但是在公司上市之后,贝托谢姆等一些创始人渐渐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贝托谢姆既没有死守那个发展趋于缓慢的公司,也没有退休然后天天生活在回忆中,而是积极地扮演了硅谷投资人和创业导师的角色。

  1998 年,他作为第一个投资人给 Google 写出了一张 10 万美元的支票,最终获得了超过 10 亿美元的回报,远比他从创立太阳公司获得的收益大得多。

  除此之外,贝托谢姆还成功地投资了很多家小公司,之后他又创立了花岗岩系统公司,该公司后来被思科以 2 亿美元收购。在思科,贝托谢姆又看到了新的商业机会,他鼓动了一批思科的员工和他一起创业,成立了 Arista 网络公司,今天这家已经上市,市值高达 60 亿美元。

  可以讲,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贝托谢姆始终站在浪潮之巅。他个人财富的财富,也从成功创立太阳公司所收获的 4 亿美元,增长到今天的 30 多亿美元。

  如果当初他死死守住太阳公司,今天又将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太阳公司从 2000 年开始就江河日下,不断亏损,市值从高点上千亿美元跌到了几十亿美元,2010 年被甲骨文收购。他那些在太阳公司坚守岗位的同事,最后都从历史舞台上被淘汰。

  在当今时代,像贝托谢姆这样的人非常多,他们的行为用中国的一句古话讲,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讲回到万科这样的公司,如果三年前王石等管理层被逼退出了万科公司,他们或许会利用自己在房地产领域的经验,创办出中国最好的孵化器,或许今天李克强总理参观的样板就是他们的。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在这里,我们不过是要说明,在中国依旧稳健发展的今天,比房地产更有前途的行业有很多。

  对于万科事件,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结局是,很多人依然试图以 19 世纪的思维方式,来解决 21 世纪的问题,其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资本方既然已经公开发难,必然是覆水难收。对于万科现在的管理层,我倒觉得不妨退一步,利用现在依然掌握的资源,谈得一个好的退路,最大程度上保住自己的经济利益。

  我们今天处在一个变革的时期,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过去我们讲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是在信息时代则是流水的营盘铁打的兵。过去我们追求基业常青,今天我们懂得基业未必会长青,但是机会对于那些站在浪潮之巅的人永远会有的。

  相信以王石对商业本质的洞察力和管理经验,无论是进是退,都能再造辉煌。

  再退一万步,即使王石等人不想进行新的尝试,也可以学习洛克菲勒。后者在他毕生打造的标准石油公司被肢解后,专注于投资、慈善和社会活动,资产比以前反而增加了很多。

  今天,洛克菲勒已经作古近一个世纪了,但是他创立的协和医院和医学院、洛克菲勒大学、约翰?霍普金斯的卫生和公共健康学院、以及他改造的芝加哥大学,依然在促进科技进步和改善人类福祉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最后,把席勒的这句诗送给大家:“美好而常青的昨天,永远是过去,也永远会再来”。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