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题库(四)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9-09-23
中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B 2.D 3. B 4. E 5. C 6. C
7. E 8. A 9. E 10. C 11. C 12. E
13. A
二、填空题
1. 有性孢子,无性孢子,叶状孢子,孢子囊孢子
2. 营养菌丝体,气中菌丝体
三、名词解释
1. 真菌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多为多细胞, 少数为单细胞。真菌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含叶绿素。
2. 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形成菌丝。菌丝又可长出许多分支,交织成团,称为菌丝体。菌丝体按功能不同可分为营养菌丝体和气中菌丝体。
3. 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又可发芽形成菌丝,并发育成菌丝体。
4. 是由生殖菌丝末端细胞分裂或收缩形成。分为大分生孢子和小分生孢子两种。前者为多细胞结构,后者为单细胞结构。
四、问答题
1、真菌按形态的不同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两类。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如酵母型真菌和类酵母型真菌。多细胞真菌由菌丝和孢子组成。孢子生出嫩芽,称为牙管。牙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为菌丝。菌丝交织成团,称菌丝体。孢子是真菌的生殖结构,由生殖菌丝产生。孢子可分为有性和无性孢子。病原性真菌大多数产生无性孢子。
2、 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的比较
|
真菌孢子 |
细菌芽胞 |
形成数目 |
一条菌丝可产生多个 |
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 |
形成部位 |
细胞内或细胞外 |
细胞内 |
对热抵抗力 |
弱,60~70℃短时间死亡 |
强,煮沸2小时不死 |
作用 |
是真菌的繁殖方式 |
是细菌对营养缺乏的一种保护反应 |
第3章 感 染
测 试 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 下列哪种结构与细菌侵袭力有关?
A. 芽胞
B. 荚膜
C. 细胞壁
D. 中介体
E. 核糖体
2. 构成细菌侵袭力的菌体表面结构不包括
A. 侵袭性酶
B. 菌毛粘附素
C. 脂磷壁酸
D. 荚膜
E. Vi抗原
3. 关于外毒素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由活菌释放到菌体外的一种蛋白质
C. 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少数革兰阴性菌也能产生
E. 性质稳定,耐热
F. 毒力强
G. 抗原性强
4. 能引起内毒素休克的细菌成分是
A. H抗原
B. O抗原
C. 荚膜抗原
D. 脂多糖
E. 肽聚糖
5. 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
A. 发热反应
B. 白细胞反应
C.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E. 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起特殊症状
F. DIC
6. 类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在于前者
A. 有抗原性,但无毒性
无抗原性,但有毒性
无抗原性,也无毒性
有抗原性,也有毒性
仅有半抗原性,但无毒性
7. 关于内毒素的特性,错误的是
A. 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B. 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D. 性质较稳定,耐热
F. 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H. 毒性作用相似,对组织器官无选择作用
8. 类毒素是
A. 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C. 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E. 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F. 细菌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H. 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改变抗原性的物质
9. 革兰阴性菌感染宿主后,产生大量内毒素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称为
A. 菌血症
B. 败血症
C. 毒血症
D. 脓毒血症
E. 内毒素血症
10. 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其产生的毒素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称为
A. 菌血症
B. 败血症
C. 毒血症
D. 脓毒血症
E. 内毒素血症
11. 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称为
A. 菌血症
B. 败血症
C. 毒血症
D. 脓毒血症
E. 内毒素血症
12. 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引起的全身中毒症状称为
A. 菌血症
B. 败血症
C. 毒血症
D. 脓毒血症
E. 内毒素血症
13. 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称为
A. 菌血症
B. 败血症
C. 毒血症
D. 脓毒血症
E. 内毒素血症
14. 经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在某些条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急性发作的感染是
A. 慢性感染
B. 潜伏性感染
C. 慢发病毒感染
D. 亚临床感染
E. 急性感染
15. 经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可出现症状,也可无症状的这类感染是
A. 慢性感染
B. 潜伏性感染
C. 慢发病毒感染
D. 亚临床感染
E. 急性感染
16. 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既不能分离出病毒也无症状。经数年或数十年后,可发生某些进行性疾病,并导致死亡的这类感染是
A. 慢性感染
B. 潜伏性感染
C. 慢发病毒感染
D. 亚临床感染
E. 急性感染
17. 下列哪种病毒病易发生潜伏感染
A. 乙型脑炎
B. 乙型肝炎
C. 流感
D. 水痘
E. 脊髓灰质炎
18. 病毒感染细胞后可出现
A.杀细胞效应
B. 细胞融合(稳定状态感染)
C. 细胞凋亡
D. 细胞增生与细胞转化
E. 以上均可
19. 受病毒感染的细胞被杀伤的机制哪项是错误的
A. 中和抗体直接溶解靶细胞
B. CTL直接杀伤靶细胞
C. 在补体参与下溶解靶细胞
D. 经T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杀伤靶细胞
E. 受染细胞表面出现的新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激活补体吸引吞噬细胞而杀伤靶细胞
20. 有关病毒感染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相互传播为水平传播,主要经皮肤和粘膜传播
母亲将病毒传给其子女的感染为垂直传播
病毒感染细胞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仅限于Ⅳ型超敏反应
慢发病毒感染就是病毒的慢性感染
以上均对
21.下述哪种感染方式往往是病毒感染特有的
A. 急性感染
B. 显性感染
C. 慢性感染
D. 慢发病毒感染
E. 隐性感染
22.关于病毒的致病机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功能紊乱、病变和溶解
B. 病毒合成的侵袭性酶类溶解宿主细胞
C. 病毒基因与宿主DNA整合使细胞转化
D. 细胞膜发生改变或融合
E. 受感染细胞诱发引起超敏反应 .
23. 关于潜伏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 必有原发感染
B. 发作有间歇性
C. 始终能检出病毒
D. 典型代表是单纯疱疹病毒(HSV)
E. 可与机体长期处于平衡
24. 关于隐性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 又称亚临床感染
B. 不造成组织细胞损伤
C. 可作为传染源
D. 可获得免疫力
E. 病毒感染中并不少见
25. 关于垂直传播,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 是由母体传给胎儿
B. 分娩时可经产道传播
C. 人类病毒可经精子传播
D. 可经胎盘传播
E. 除病毒外的其它微生物感染中少见
26.下列哪种病不是潜伏感染的复发感染
A. 水痘
B. 带状疱疹
C. 唇疱疹
D. 生殖器疱疹
E. 器官移植后HCMV激活致肺炎等
27. 关于真菌机会性感染,下列叙述哪项正确?
A. 主要由致病性强的外源性真菌引起
B. 主要由存在于自然界的新生隐球菌引起
C. 主要由寄生于宿主体内的正常微生物群引起
D. 主要由真菌毒素所致
E. 主要由超敏反应所致
28. 黄曲霉毒素与哪种肿瘤关系最密切?
A. 原发性肺癌
B. 食管癌
C. 原发性肝癌
D. 肉瘤
E. 胶质神经瘤
29. 关于黄曲霉毒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仅由黄曲霉菌产生
B. 是一种双呋喃氧杂奈邻酮衍化物
C. 能诱发动物肝细胞癌
D. 毒性强
E. 小剂量黄曲霉毒素就有致癌作用
30. 真菌的致病性不包括
A. 浅表真菌感染
B. 真菌机会性感染
C. 深部真菌感染
D. 真菌毒素的致病作用
F. 嗜神经性真菌产生神经氨酶而致病
二、填空题
1. 显性感染在临床上,按病情缓急不同分为 和 ,按感染的部位不同分为 和 。
2. 影响细菌致病机制的三大要素是 、 和 。
3. 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是 和 。
4. 根据外毒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不同,可分为 、 和 三大类。
5.病毒在宿主间可通过 、 两种途径传播。
6.根据病毒在机体内感染的过程、滞留的时间,病毒感染可分为 和 两种。
7.病毒引起的持续性感染包括 、 、 和 感染。
三、名词解释
1. 微菌落2. 细菌的生物膜3. 侵袭力4. 内毒素5. 类毒素6. 外毒素7. 急性感染
8. 慢性感染9. 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10. 毒血症
11. 内毒素血症12. 菌血症13. 败血症14. 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15. 隐性感染16. 潜伏感染17. 持续性感染18. 慢发病毒感染19. 垂直传播
四、问答题
1. 试比较细菌内、外毒素的不同。
2. 简述致病菌感染人体后,临床常见的几种全身中毒症状。
3. 试述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4. 简述病毒感染的类型。
5. 真菌通过哪几种形式致病?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 B 2. A 3. C 4. D 5. D 6. A
7. D 8. C 9. E 10. C 11.D 12.A
13. B 14. B 15. A 16. C 17.D 18. E
19.A 20. A 21.D 22. B 23.C 24.B
25.C 26.A 27.C 28.C 29.A 30.E
二、填空题
1. 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2. 毒力 数量 侵入部位
3. 侵袭力 毒素
4. 神经毒素 细胞毒素 肠毒素
5. 水平、垂直
6. 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
7. 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三.名词解释
1. 微菌落是人肉眼看不到的细菌集落,一般为一个克隆,通过菌体表面黏附性结构物质使菌细胞粘连在在一起。
2. 细菌的生物膜不是细菌的简单堆积,而是以微菌落为基本结构单位(家族)的有序性“社区”结构,可为不同种属的细菌共同形成,大小在300~700μm。
3. 侵袭力是指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逼供内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
4.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
5. 类毒素具有良好抗原性的外毒素,在0.3%~0.4%甲醛作用下,经一定时间,可以脱去毒性,但仍然保留有免疫原性。可用于人工主动免疫,诱发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
6. 外毒素多为革兰阳性菌在菌体内合成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质,也有存在于菌体内,待菌体溶溃后释放出来。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7. 急性感染是指疾病潜伏期短,病程短,痊愈后病原体完全从机体中排除
8. 慢性感染是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原体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可出现症状,也可无症状。
9. 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是指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作为判断细菌毒力的参考。
10. 毒血症是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其产生的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11. 内毒素血症是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繁殖崩解释放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内毒素入血所致。
12. 菌血症是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机体适宜部位再繁殖引起疾病。
13. 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14. 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称外源性感染。若来自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的称内源性感染。
15. 隐性感染是指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临床症状者。
16. 潜伏感染是指宿主与致病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病菌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潜伏致病菌大量繁殖,使疾病复发。
17. 持续性感染是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成为长期带病毒,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是病毒感染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18. 慢发病毒感染是指感染后有很长潜伏期,既不能分离出病毒也不表现出症状,几年或几十年后发生进行性疾病,并导致死亡,如极个别人感染麻疹病毒后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19. 病原体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从宿主的亲代传到子代的感染称垂直传播。
四、问答题
1. 细菌内、外毒素的不同点有:
区别要点 |
外毒素 |
内毒素 |
来源 |
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 |
革兰阴性菌 |
存在部分 |
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释出 |
细胞壁组分,菌体裂解后释放出 |
化学成分 |
蛋白质 |
脂多糖 |
稳定性 |
60~80℃,30min被破坏 |
160℃,2~4h才被破坏 |
毒性作用 |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
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
抗原性 |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 |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液处理不形成类毒素 |
2. 致病菌感染人体后,临床可出现以下常见的几种全身中毒症状:1)毒血症 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其产生的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2).内毒素血症 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繁殖崩解释放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内毒素入血所致。3).菌血症 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机体适宜部位再繁殖引起疾病。4).败血症 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5).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3. 主要机制如下:(1)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①杀细胞效应,②稳定状态感染,细胞融合,细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③包涵体形成,④细胞凋亡,⑤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①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②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③免疫抑制作用
4. 根据有无症状,分为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根据病毒在机体内感染的过程、滞留的时间,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又分为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和急性感染的迟发并发症。(各种感染的概念略。)
5. 不同的真菌可以通过不同形式致病,真菌的致病形式主要有:
(1)浅表真菌感染 主要由致病性强的外源性真菌引起。可引起皮肤、皮下和全身性真菌感染。
(2)真菌机会性感染 主要由寄生于宿主体内的正常微生物群引起。以内源性真菌感染为主,体内正常菌群中的真菌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或菌群失调时引起感染。如在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过程中继发的真菌感染。
(3)深部真菌感染 主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新生隐球菌,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4)真菌毒素的致病作用 人、畜食入污染了真菌的食物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称为真菌中毒症。这是由于真菌本身的毒性或真菌产生的毒素所致。有些真菌毒素有致癌作用,如黄曲霉毒素可诱发肝癌。
(5)真菌超敏反应性性疾病 通过吸入或食入真菌孢子或菌丝而引起的I~Ⅳ型超敏反应。
第4章 抗感染免疫
测 试 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 皮肤与粘膜的屏障作用不包括
A. 机械性阻挡作用
B. 排除作用
C. 分泌杀菌物质
D.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E. 吞噬作用
2. 天然免疫不包括
A. 屏障结构
B.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C.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D. 抗体
E. 补体
3 中和抗体对病毒的作用机制是
A. 抑制病毒的生物合成
B. 诱导干扰素产生
C. 阻止病毒吸附并侵入易感细胞
D. 中和病毒毒素
E. 杀伤细胞内的病毒
4 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特点是
A. 作用于受染细胞后,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
B. 直接灭活病毒
C. 阻止病毒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
D. 抑制病毒体成熟释放
E. 增强体液免疫
5 关于干扰素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干扰素有广谱抗病毒活性
B. 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
C. 干扰素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D. 干扰素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E. 干扰素可直接作用于病毒
6 下列非特异性免疫因素中哪种抗病毒作用最强
A. 胎盘屏障
B. 皮肤粘膜屏障
C. α抑制物
D. α/β干扰素
E. γ干扰素
7. 干扰素的本质是
A. 病毒抗原
B. 病毒感染机体产生的抗体
C. 细胞感染病毒后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活性的糖蛋白
E. 病毒复制过程中的产物
F. 抗病毒的化学治疗剂
8. 下列哪项抗病毒免疫方式属于获得性非特异性免疫
A.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B. 补体及病毒抑制物
C. 生理年龄状态
D. 干扰素
E. 屏障作用
9.构成抗病毒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是
A. Mφ细胞
B. 单核细胞
C. NK 细胞
D. B细胞
E. CD8+T细胞
二、填空题
1. 产生γ干扰素的细胞是 。
2. 正常体液和组织中的杀菌物质主要有 、 和 等。
3. 吞噬细胞的吞噬杀菌过程一般分为 、 、 和 四个阶段。
4. 致病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其后果主要有 和 ,同时还会造成 。
5. 特异性免疫效应机制主要包括 、 和 。
6. 干扰素是一类由细胞产生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 。人类干扰素根据抗原性不同分为 、 和 三种,其中由人白细胞产生的是 干扰素。
三、名词解释
1. 完全吞噬2. 不完全吞噬3. 胞外菌4. 胞内菌5. 干扰素
四、问答题
1. 试述天然免疫的特点。
2. 干扰素分几类?各类干扰素分别由哪种细胞产生?
3. 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在抗病毒感染过程的作用各有什么特点
4. 何谓干扰素?试述其抗病毒特点及抗病毒机理。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E 2.D 3. C 4. A 5. E 6. D
7. C 8. D 9. E
二、填空题
1. T细胞
2. 补体 溶菌酶 防御素
3. 趋化 接触 吞入 杀灭与消化
4. 完全吞噬 不完全吞噬 组织损伤
5.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黏膜免疫
6. 分泌性蛋白,α,β,γ, α
三、名词解释
1. 致病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在吞噬溶酶体中被杀灭和消化,不能消化的残渣被排出胞外。一般在5~10分钟死亡,30~60分钟被破坏,此为完全吞噬。
2. 致病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由于机体免疫力缺乏或低下,其虽被吞噬但未被杀死,为不完全吞噬。
3. 胞外菌是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中的致病菌。
4. 胞内菌是指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生长繁殖的致病菌。
5. 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四、问答题
1. 天然免疫的特点:作用范围广,不针对某一特定致病菌、同种不同个体都有,较为稳定、出生时就具备,应答迅速,担负第一道防线作用、再次接触相同病原菌,其功能无增减。
2. 根据干扰素的抗原性不同可分为α、β和γ三种。它们分别主要由人白细胞、人成纤维细胞和T细胞产生。
α/β干扰素可活化巨噬细胞及NK细胞等,相互配合发挥作用。α/β干扰素可促进多数细胞MHCⅠ类抗原表达,有利于CTL发挥作用。γ干扰素作为一种细胞因子还可诱导多种细胞的MHCⅡ类抗原表达,使之参加抗原递呈和特异性免疫的识别。
3. 体液免疫主要通过中和抗体与细胞外游离的病毒结合从而消除病毒的感染能力。主要作用有1)IgG、IgM、IgA抗体对病毒感染力的中和作用。2)通过抗体的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病毒的吞噬活性。3)抗体与补体的协同作用可致包膜病毒的溶解。
细胞免疫的作用主要是清除机体内感染的病毒、溶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刺激抗体生成及产生超敏反应。主要有1)细胞毒性T细胞(CTL)通过细胞裂解和细胞凋亡两种机制发挥直接杀伤作用。2)CD4+Th1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和NK细胞,诱发炎症反应,促进CTL的增殖和分化等,发挥抗病毒作用。
4. 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其抗病毒特点为1)发挥作用迅速;2)广谱抗病毒作用;3)有相对种属特异性; 4)无直接灭活病毒作用,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发挥效应。
抗病毒机理是干扰素不能直接抗病毒,而是通过与敏感细胞的干扰素受体结合,触发信号传导等一系列生化过程,激活细胞内基因合成多种抗病毒蛋白(2’-5’A合成酶、磷酸二酯酶及蛋白激酶等),降解mRNA,抑制多肽链的延伸和抑制转译等环节阻断病毒蛋白的合成,使病毒复制终止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焚题库】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考前试题】【进入购买】 欢迎加入执业医师交流群:248943119,还能和考友一起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