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导航

2019临床执业医师生理学复习题库:第三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9-06-28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此外,红细胞内有多种缓冲对,能缓冲机体产生的酸碱物质。

  2、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决定红细胞沉降速度的因素是血浆成分的改变,而不是红细胞本身。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在经过抗凝处理的血液中红细胞可缓慢下沉。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缓慢,表明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称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通常将抗凝血静置后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因胞膜表现的唾液酸而带负电荷,彼此排斥间距约为25nm。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是因为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阻碍了红细胞的下沉。在某些疾病状态时,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及胆固醇的含量增高时,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带有正电荷,可加速红细胞的叠连,叠连后的红细胞总体积不变,但和血浆接触产生摩擦的有效面积减少了,与血浆的摩擦力相应减少,故沉降速度加快。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对红细胞叠连有促进作用。白蛋白带有负电荷,使红细胞不易叠连,卵磷脂对红细胞叠连有抑制作用。红细胞直径越大,血沉越快,球形红细胞不易聚集成缗钱状,使血沉减慢。

  3、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各种血浆蛋白具有不同的生理机能,主要有以下六下方面:

  1.营养功能每个成人3L左右的血浆中约含有200g蛋白质,它们起着营养贮备的功能。虽然消化道一般不吸收蛋白质,吸收的是氨基酸,但是,体内的某些细胞,特别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饮完整的血浆蛋白,然后由细胞内的酶类将吞入细胞的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这样生成的氨基酸扩散进入血液,随时可供其它细胞合成新的蛋白质之用。

  2.运输功能蛋白质巨大的表面上分布有众多的亲脂性结合位点,它们可以与脂容性物质结合,使之成为水溶性,便于运输;血浆蛋白还可以与血液中分子较小的物质(如激素、各种正离子)可逆性的结合,即可防止它们从肾流失,又由于结合状态与游离状态的物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可使处于游离状态的这些物质在血中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3.缓冲功能血浆白蛋白和它的钠盐组成缓冲对,和其它无机盐缓冲对(主要是碳酸和碳酸氢钠)一起,缓冲血浆中可能发生的酸碱变化,保持血液pH的稳定。

  4.形成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的水份分布。

  5、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在实现免疫功能中有重要作用的免疫抗体、补体系统等,都是由血浆球蛋白构成的。

  6.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绝大多数的血浆凝血因子、生理性抗凝物质以及促进血纤维溶解的物质都是血浆蛋白。

  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渗透脆性大,说明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反之,渗透脆性小,则抵抗力大。

  5、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血管损伤使局部血管壁PGI2减少。这样,流经损伤段血管的血小板即黏附于损伤处的胶原组织上,所以是黏附特性。

  6、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附叫做聚集。ADP、肾上腺素、凝血酶和胶原等都是血小板的致聚剂。不同的致聚剂引起的聚集过程表现有所不同。如加入ADP可直接引起血小板聚集,而聚集的血小板释放的ADP可以再次引起新的血小板聚集。从而可以出现两个聚集波。胶原本身不能直接引起血小板聚集,只能在诱导血小板释放ADP后引起。聚集发生的机制至今已知有花生四烯酸途径,致密颗粒途径和血小板激活因子途径,已知不少因素如Ca2+和纤维蛋白原都与血小板的聚集有关。激活的血小板中,血小板膜里的花生四烯酸游离出来,最后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形成血栓烷A2(TXA(2)。血栓烷A2(TXA(2)是迄今已知的最强的致聚剂,而内皮细胞释放的前列腺素I2(PGI(2)可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环腺苷酸(cAMP)水平升高,抑制血小板聚集。

  7、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血小板可融合于血管内皮细胞,对修复内皮细胞,保持内皮细胞完整性及正常通透性具有重要作用。经过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可以止血栓的形成。血小板聚集后,其α-颗粒中的各种血小板因子释放出来,如纤维蛋白原的释放,可增加纤维蛋白的形成,加固血凝块。

  8、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即凝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9、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的血型。

  10、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献血者为A型血,其红细胞膜上含凝集原A,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交叉配血的主侧是献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主侧不凝集,表示受血者血清中不含抗A凝集素;交叉配血的次侧是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献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次侧凝集,表示受血者红细胞膜上含凝集原B。根据交叉配血结果,受血者红细胞膜上有凝集原B,而不含抗A凝集素,可判断受血者的血型为AB型。因为B型者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0型者红细胞膜上不含凝集原B,A型血者红细胞膜上不含凝集原B,故受血者不可能是A型、B型或O型。

  1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ABO血型的分型及其物质基础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凝集原A与凝集原B的情况而将血液分为4型。凡红细胞只含A凝集原的,即称A型;如存在B凝集原的,称为B型;若A与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称为AB型;这两种凝集原都没有的,则称为O型。不同血型的人的血清中各含有不同的凝集素,即不含有对抗内他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的凝集素。在A型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B型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A凝集素;AB型人的血清中没有抗A和抗B凝集素;而O型人的血清中则含有抗A和抗B凝集素。

  1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输血时测定血型,并做交叉配血试验,主要是检测受血者的血浆中没有使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的抗体。

  13、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血浆pH主要决定于血浆中主要的缓冲对,即NaHCO3/H2CO3的比值,通常血浆pH的波动范围极小。

  14、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血浆胶体渗透压是使组织液回流到毛细血管的一种力量,因此,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

  15、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使得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可使有效滤过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而引起组织水肿。

  16、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血浆渗透压由所含两部分溶质构成。由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17、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红细胞在等渗的0.9%NaCl溶液中可保持其正常的形态和大小。在0.42%NaCl溶液中开始出现小部分细胞破裂溶血,在NaCl溶液浓度降低至0.35%时,全部红细胞发生溶血。

  18、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19、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血清是指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发生回缩所释放出的淡黄色液体。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凝血的凝血因子,增添了小量血凝时由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的化学物质。

  20、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血浆的化学成分:水(90%~91%)、蛋白质(6.5%~8.5%)和小分子物质(2%)等。

  2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因为每公斤体重只含有70-80ml的血液。因此正常人的血液总量大约相当于体重的7%-8%。

  2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本质为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2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内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Ⅻ活化而启动。当血管受损,内膜下胶原暴露时,可激活Ⅻ为Ⅻa,进而激活Ⅺ为Ⅺa。Ⅺa在Ca2+存在时激活Ⅸ为Ⅸa,Ⅸa再与激活的Ⅷa、PF3、Ca2+形成复合物进一步激活Ⅹ。上述过程参与凝血的因子均存在于血管内的血浆中,故取名为内源性凝血途径。

  24、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肝素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形成复合物,使抗凝血酶的作用增大100~1000倍;蛋白质C系统的作用主要通过水解灭活因子Ⅷa和Va,抑制因子X及凝血酶原的激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主要通过对组织因子的作用抑制外源性凝血;α2-巨球蛋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主要通过与多种凝血因子中活性部位的丝氨酸结合,灭活这些凝血因子,达到抗凝血作用。

  25、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内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Ⅻ活化而启动。当血管受损,内膜下胶原暴露时,可激活Ⅻ为Ⅻa,进而激活Ⅺ为Ⅺa。Ⅺa在Ca2+存在时激活Ⅸ为Ⅸa,Ⅸa再与激活的Ⅷa、PF3、Ca2+形成复合物进一步激活Ⅹ。

  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损伤组织暴露的因子Ⅲ与血液接触而启动。当组织损伤血管破裂时,暴露的因子Ⅲ与血浆中的Ca2+、Ⅶ共同形成复合物进而激活因子X。

  26、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凝血酶能直接作用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促使转变为纤维蛋白,加速血液的凝固而止血。

  27、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纤溶酶原激活是纤维蛋白溶解的关键。激活的纤溶酶可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是纤溶酶的无活体前体,只有在被纤溶酶原激活物转化为纤溶酶后,才具有降解纤维蛋白作用。

  体内主要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是t-PA和u-PA,其中又以t-PA为主。t-PA的半寿期4-6分钟,经肝脏灭活。

  纤溶酶原的激活是纤维蛋白溶解的关键步骤。纤溶酶原在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纤溶酶在其肽链的精氨酸-缬氨酸处于裂解而形成双链,且双链分子构象发生变化,暴露出酶活性部位,转化为谷氨酸纤溶酶。生成的谷氨酸纤溶酶又可以裂解纤溶酶原N端的几处肽键,生成分子量略小的几种纤溶酶原。由于构象的心变,这些小分子的纤溶酶原更容易被纤溶酶原激活物活化为纤溶酶。纤溶酶原降解为小分子酶原后对纤维蛋白的亲和力可增加约10倍。

  28、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生理性止血首先发生的生理过程是受损小血管收缩。

  二、A2

  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A型标准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受检测者红细胞与其发生凝集,提示其红细胞上有B凝集原,可能为B型或AB型;B型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受检测者红细胞不与其发生凝集反应,表示受检测者红细胞上没有A抗原,即不可能是AB型。故本题应选C,即受检者为B型。

 

  三、B

  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血小板的功能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创伤发生后,血小板迅速黏附于创伤处,并聚集成团,形成较松软的止血栓;第二阶段主要是促进血液凝固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嗜碱性粒细胞胞浆内存在较大的碱性染色深的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引起哮喘、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症状。嗜酸性粒细胞的胞质内含有较大的、椭圆形的嗜酸性颗粒,其中含有过氧化物酶和碱性蛋白质。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内的主要作用是:

  1.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2.参与对蠕虫的免疫。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中性粒细胞是体内主要的吞噬细胞,它能够吞噬病原微生物、组织碎片及其他异物,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在机体内起着抵御感染的重要作用。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焚题库】2019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考前试题】【进入购买】

欢迎加入执业医师交流群:214267037执业医师考试,还能和考友一起学习交流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