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执业医师考试题库生理学试题(501-589)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2-01
中A1型题
501. 交互抑制的形成是由于
A 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少
B 兴奋性递质破坏过多
C 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D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E 去极化抑制
试题来源:【2016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宝典免费下载 】
|
502. 反射时长短主要取决于
A 刺激的强弱
B 感受器的敏感性
C 传入与传出纤维的传导速度
D 中枢突触的多少
E 反射的重要性
503. 中枢神经系统内,兴奋性化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单向传递
B 中枢延搁
C 总和
D 兴奋节律不变
E 易受内环境条件改变的影响
504. 脊髓闰绍细胞构成的抑制称为
A 周围性抑制
B 侧支性抑制
C 去极化抑制
D 回返性抑制
E 交互性抑制
505. 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A 突触前膜超极化
B 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C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D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降低
E 通过轴突一树突突触的活动实现
506. 神经冲动抵达未梢时,其与递质释放之间的耦联,有赖于哪种离子的作用
A Cl-
B Ca2+
C K+
D Na+
E Mg2+
507.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
A 超极化
B 去极化
C 复极化
D 动作电位
E 静息电位
508. 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时,首先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A 树突
B 胞体
C 始段
D 轴突
E 轴突末梢
509. 关于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产生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B 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C 突触小胞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D 突触后膜对Na+、K+、Ca2+,特别对K+的通透性升高
E 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
510.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形成是由于突触后膜对哪种离子通透性增加引起的
A Na+、K+、Cl-,尤其Na+
B Na+、K+、Cl-,尤其Cl-
C K+、Cl-,尤其Cl-
D K+、Cl-,尤其K+
E Ca2+、Na+,尤其Ca2+
511. 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A 突触后膜膜电位去极化
B 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C 都与后膜对Na+通透性增加有关
D 出现“全或无”式电位变化
E 都可向远端传导
512. 除哪项外,均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过程
A 动作电位抵达突触前轴突末梢
B 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C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并与后膜受体结合
D 突触后膜对Na+、K+、Cl-通透性升高,尤其是Na+
E 突触后膜超极化
513. 胆碱能M型受体
A 位于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的肌膜上
B 位于自主神经节细胞膜上
C 可被酚妥拉明阻断
D 可被儿茶酚胺激活
E 位于自主神经支配的效应器上
514.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A 乙酰胆碱
B 去甲肾上腺素
C 多巴胺
D 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
E 5-羟色胺
515. 以下哪种感觉不经过丘脑接替
A 视觉
B 听觉
C 本体感觉
D 味觉
E 嗅觉
516.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A 由丘脑的感觉接替核弥散地向大脑皮质投射
B 向大脑皮质投射的区域狭窄,引起特定的感觉
C 受破坏时,动物将出现角弓反张现象
D 受破坏时,动物进入持久的昏睡状态
E 受刺激时,动物脑电图呈同步化慢波
517. 对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投射至皮质特定感觉区,有点对点的关系
B 引起特定的感觉
C 主要终止于中央后回的第四层
D 阈下兴奋易于总和产生扩布性兴奋
E 切断特异传统通路的动物将出现昏睡
518. 关于感觉的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通过三级神经元接替
B 传入冲动经脊髓和脑干上行至丘脑感觉接替核
C 由丘脑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特定感觉区
D 其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E 产生特定感觉
519. 对脑干网状上行激动系统不正确的叙述是
A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B 也受特异投射系统影响
C 是一个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
D 不易受药物的影响
E 不产生特定感觉
520. 中央后回体表感觉投射特征有
A 投射区域小,反映的相应体表面积小
B 双侧性投射,但头面部单侧性投射
C 正立安排,但头面部倒立
D 刺激中央后回顶部可产生来自下肢的主观感觉
E 刺激中央后回底部可产生来自上肢的主观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