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诊断基础:黄疸的定义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10-06
中黄疸的定义: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升高致皮肤,粘膜,巩膜黄染称为黄疸.总胆红素在17.1~34.2umol/L时,常无黄疸出现,叫隐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又称肝前性黄疸,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产生的胆红素过多,超过了肝的摄取、转化、排泄能力,造成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结合性胆红素变化不大,另外肝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排泄增多,过多的胆红素进入进入胆道系统,肝肠循环增多,使得尿胆原与尿胆素含量增多,粪胆原与粪胆素含量亦增多。
◆肝细胞性黄疸:又称肝原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功能受损,造成了其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能力降低,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还由于肝细胞肿胀,压迫毛细血管,造成肝内毛细血管(与肝血窦直接相通)阻塞,使部分结合胆红素返流入血,造成血中结合胆红素浓度亦升高,故尿胆红素阳性。
◆阻塞性黄疸:又称肝后性黄疸,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系统阻塞,胆汁排泄障碍所致。胆汁排泄障碍使胆小管和毛细血管压力增高而破裂,导致结合胆红素返流入血,尿胆红素为阳性,尿的颜色变深,可为茶叶水色。
✎胆素原的肠肝循环:肠道中生成的胆素原约有10%-20%可被肠黏膜重吸收,致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再次随胆汁排入肠腔,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尿胆红素、尿胆素、尿胆素原的联系:结合胆红素经胆管排入小肠,在肠菌作用下,胆红素被还原为胆素原,胆素原的大部分在肠道下段接触空气被氧化为黑褐色的胆素。另一部分经肾排入尿中。
▲三种黄疸的鉴别
鉴别 |
溶血性黄疸 |
肝细胞性黄疸 |
阻塞性黄疸 |
病史 |
有溶血因素可查和类似病史(误输异型血,疟疾,败血症,蚕豆病) |
肝炎或肝硬化病史,肝炎接触史,输血,服药史 |
结石者反复腹痛并黄疸,肿瘤者常伴消瘦,或寄生虫感染如蛔虫 |
症状与体征 |
贫血,血红蛋白尿,脾肿大 |
肝区肿胀或不适,消化道症状明显,肝脾肿大 |
黄疸波动或进行性加深,胆囊肿大,皮肤搔痒 |
胆红素测定 |
UCB↑ |
UCB↑,CB↑ |
CB↑ |
尿胆红素 |
- |
+ |
++ |
尿胆素原 |
增加 |
轻度增加 |
减少或消失 |
ALT,AST |
正常 |
明显增高 |
可增高 |
ALP |
正常 |
可增高 |
明显增高 |
其他 |
溶血的实验室表现,如网织红细胞增多 |
肝功能试验检查结果有异 |
影像学发现胆道梗阻病变 |
(尿胆原增多见于重症肝炎) 尿三胆:尿胆红素,尿胆素,尿胆素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