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临床医学理论《儿科学》重点知识: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10-09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一、病因:病原为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杆菌,简称痢疾杆菌。我国福氏志贺菌多见。

  二、发病机制

  (一)个体反应性:多见于2~7岁儿童。

  (二)细菌毒素作用:内毒素进入血液,微血管痉挛,缺血缺氧,休克,DIC。

  三、临床表现和分型

  (一)潜伏期:多数为1~2天,短者数小时。

  (二)临床表现:起病急骤,高热可>40℃,反复惊厥,迅速发生呼吸衰竭、休克或昏迷,肠道症状多不明显,甚至无腹痛与腹泻;也有在发热、脓血便2~3天后发展为中毒型。

  (三)类型:①休克型;②脑型即呼吸衰竭型;③混合型。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重点)

  诊断应注意:

  ① 夏秋季节,遇到小儿急性高热,一时找不到原因的;

  ② 家庭中或密切接触者中有菌痢患者;

  ③ 发病初期有高热和神经症状,可予灌肠大便检查。

  (一)热性惊厥:6个月~4岁,体温突然升高时出现惊厥,抽搐时间短,多数仅惊厥1次,一般情况好,无感染中毒症状。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7~9月份发生,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改变,大便检查正常。

  五、治疗

  (一)防止循环衰竭

  ①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②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应用东莨菪碱、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以改善微循环;

  ③糖皮质激素;

  ④纳洛酮肌注或静注。

  (二)抗菌治疗:三代头孢菌素。

  (三)防止脑水肿和呼吸衰竭:颅压高者用20%甘露醇,严重病例短期用地塞米松,呼吸衰竭者用呼吸机治疗。

  (四)降温止惊。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