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儿科学》知识点:小儿腹泻的治疗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8-14
中小儿腹泻的治疗
治疗原则为: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1.急性腹泻的治疗
(1)饮食疗法
继续饮食,合理调整。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以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病毒性肠炎可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制代乳品,或去乳糖奶粉。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①口服补液:ORS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轻、中度脱水而无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轻度脱水口服液量约50~80ml/kg,中度脱水约80~100mg/kg,于8~12小时内将累积损失量补足;脱水纠正后,将余量用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意口服。新生儿和有明显呕吐、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的患儿不宜采用口服补液。
②静脉输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或吐泻严重的患儿。
1)第一天补液
总量:包括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
溶液种类:根据脱水性质(等渗、低渗、高渗)选用
不同程度脱水的补液量(ml/kg)
脱水程度 |
轻度脱水 |
中度脱水 |
重度脱水 |
丢失的液体占体重百分比 |
<5% |
5%~10% |
10%~12% |
累积损失量 |
30~50 |
50~100 |
100~120 |
继续丢失量 |
10~20 |
20~30 |
30~40 |
生理需要量 |
60~80 |
60~80 |
60~80 |
总量 |
90~120 |
120~150 |
150~180 |
不同性质脱水血钠浓度、所需液体的种类及张力
脱水的性质 |
低渗性 |
等渗性 |
高渗性 |
血钠含量 |
<130mmol/L |
l30~150mmol/L |
>150mmol/L |
累积丢失量 |
4:3:2液(2/3张) |
2:3:1液(1/2张) |
1/3张液 |
继续丢失量 |
1/2 |
1/2~1/3 |
1/3 |
生理需要量 |
1/4~1/5 |
1/4~1/5 |
1/4~1/5 |
输液速度:对重度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应先扩容予2:1等渗液,20ml/kg于30分钟~1小时补完;累积损失量(扣除扩容液量)一般在8~12小时内补完,约每小时8~10ml/kg;补充生理和异常的损失量于12~16小时内补完,约每小时5ml/kg;
纠正酸中毒:对重度酸中毒可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血气测定结果,另加碳酸氢钠纠正;5%的碳酸氢钠5ml/kg,可提高二氧化碳结合力5mmol/L。
纠正低钾、低钙、低镁:见尿补钾,每日3~6mmol/kg,氯化钾静滴浓度不得超过0.3%(40mmol/L)。补钾一般持续4~6天;出现低钙症状时可用10%的葡萄糖酸钙稀释后静注;低镁者用25%硫酸镁肌肉注射。
2)第2天及以后的补液:主要是补充生理的和异常的继续损失量,继续补钾,供给热量。生理需要量每日60~80ml/kg,用1/5张含钠液。继续损失量是丢失多少补充多少,用1/2~1/3张含钠液补充。两部分加在一起于12~24小时内均匀静滴。
(3)药物治疗
①控制感染:
1)水样便腹泻(约占70%)多为病毒及非侵袭性细菌所致,一般不用抗生素,应合理使用液体疗法,选用微生态制剂和粘膜保护剂。
2)粘液、脓血便患者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应根据临床特点,针对病原选用抗菌药物,再根据大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
②微生态疗法:常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链球菌制剂。
③肠粘膜保护剂:蒙脱石粉。
2.迁延性和慢性腹泻治疗
(1)积极寻找引起原因,切忌滥用抗生素。
(2)预防和治疗脱水、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3)营养治疗,继续喂养是必要的治疗措施,禁食对机体有害。
(4)药物治疗:抗菌药物应慎用;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应用微生态调节剂和肠粘膜保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