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临床医学理论《儿科学》复习笔记:第十章消化系统疾病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1-21

  六、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肠炎

  (1)病原体:人类轮状病毒(HRV)

  (2)发病季节:秋冬寒冷季节多见。

  (3)发病年龄:多见于6个月~2岁婴幼儿。

  (4)症状: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呕吐常先于腹泻出现;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较轻。

  (5)大便性状:稀水蛋花汤样,无腥臭味,少量白细胞。

  (6)脱水:多为等渗性脱水,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7)并发症:可侵犯肠道外脏器,引起惊厥、心肌受累等。

  (8)预后:自限性疾病,病程3~8天。

  (9)病毒抗原检测:感染后1~3天既有病毒从大便排出,最长可达6天,可检测出病毒抗原。

  2、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肠炎

  (1)发病季节:多发生在夏季。

  (2)症状:起病较急;腹泻和呕吐,无明显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3)大便性状:水样或蛋花样,无粘液脓血,镜检无白细胞。

  (4)脱水:常发生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5)预后: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3~7天。

  3、侵袭性细菌引起的肠炎

  可引起细菌性痢疾类似的症状。通常急性起病,伴有高热。腹泻频繁,大便呈粘液状,带脓血,有腥臭味,镜检有数量不等的白细胞和红细胞。常伴恶心、呕吐、腹痛和里急后重。可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高热、意识改变,甚至感染性休克。粪便培养可以找到相应的致病菌。

  4、空肠弯曲菌

  常侵犯空肠和回肠,腹痛甚剧烈,易误诊为阑尾炎,亦可并发严重的全身感染;可能与格林-巴利综合征有关。

  5、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

  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可引起淋巴结肿大,故可产生肠系膜淋巴结炎,症状可与阑尾炎相似;也可引起咽痛和颈淋巴结炎。

  6、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结肠炎

  胃肠炎型和败血症型。新生儿和<1岁婴儿尤易感染,新生儿多为败血症型,常引起暴发流行,可排出

  深绿色粘液脓便或白色胶冻样便。

  7、霉菌性肠炎

  多为白色念珠菌所致。2岁以下婴儿多见。常并发于其它感染,或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时。病程迁延,常伴鹅口疮。大便次数增多,黄色稀便,泡沫较多带粘液,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菌落)。大便镜检有真菌孢子和菌丝。

  七、迁延性腹泻

  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不愈最为常见。人工喂养、营养不良婴幼儿患病率高,原因:

  ①胃粘膜萎缩,胃液酸度降低,使胃杀菌屏障作用明显减弱,细菌和酵母菌大量繁殖。

  ②肠粘膜变薄、绒毛萎缩、变性,细胞脱落增加,双糖酶活性降低,吸收面积减少,引起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不良。

  ③小肠上段细菌显著增多,厌氧菌和酵母菌过度繁殖,对胆酸的降解作用使游离胆酸浓度增高,损害小肠细胞、阻碍脂肪微粒形成。

  ④肠动力的改变。

  ⑤长期滥用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⑥免疫功能缺陷,增加了对病原的易感性,同时降低了对食物蛋白抗原的口服耐受。

  八、诊断

  1、临床诊断

  (1)根据病程

  (2)根据病情

  2、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病毒→降低,细菌→升高

  (2)便常规、便培养

  (3)血气:Na+、K+、Cl-、Mg2+、Ca2+

  (4)病毒分离、病毒抗体检测

  九、鉴别诊断

  1、生理性腹泻

  ①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是母乳喂养儿。

  ②常伴有湿疹。

  ③除腹泻外,食欲好,生长发育不受限。

  ④添加辅食后,大便转为正常。

  ⑤近年发现是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

  2、细菌性痢疾

  ①流行病学特点。

  ②便培养:痢疾杆菌生长。

  3、阿米巴痢疾

  ①暗红色果酱样便。

  ②便中可查到阿米巴滋养体。

  4、坏死性肠炎

  ①临床症状:高热,中毒状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

  ②大便特点:病初黄色稀便或蛋花汤样→暗红色糊状或赤豆汤样。

  ③腹部X光:小肠呈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壁增宽,肠壁积气。

  十、治疗

  1、原则

  ①调整和继续饮食,不提倡禁食。

  ②预防和纠正脱水。见第四章液体疗法。

  ③合理用药。

  ④加强护理,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

  2、饮食疗法:防止营养不良的发生。

  ①不限制饮水。

  ②母乳喂养儿,可减少喂奶次数,或缩短每次哺乳时间。

  ③人工喂养儿,可将牛奶稀释或喝脱脂奶、米汤。

  ④病毒性肠炎常有双糖酶(乳糖酶)缺乏,可喂不含乳糖的食品:豆类,发酵奶,去乳糖配方奶粉。

  3、合理用药

  (1)抗生素治疗

  ①病毒性肠炎:不需抗生素治疗。

  ②细菌性肠炎:特别是侵袭性肠炎,应早期应用抗生素,磷霉素钙、黄连素、痢特灵、氨苄青霉素等。

  (2)微生态制剂:调整和恢复肠道正常菌群。

  (3)黏膜保护剂:吸收病原和毒素,增强黏膜屏障作用。

  (4)止吐药物:吗叮啉、西沙必利。

  (5)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应用助消化性药物。

  (6)一般不用止泻剂,止泻剂如洛哌丁醇、鸦片叮等,因为抑制胃肠动力,可增加细菌繁殖和毒素的吸收。

  4、护理和对症治疗

  ①消毒隔离,避免感染性腹泻的传播。

  ②勤换尿布:预防上行性尿路感染尿布皮炎。

  ③仔细观察:腹泻次数、尿量、水的补充。

  ④严密监测出入水量,控制不同阶段的输液速度。

  ⑤呕吐的管理。

  ⑥腹胀的管理。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