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临床医学理论《儿科学》复习笔记:第八章免疫性疾病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1-21

  第二节 川崎病

  川崎病KD,又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MCLS。为原因未明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主要影响中动脉。

  20%发生冠状动脉损害CAL,居继发性心脏病首位。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不明:①感染:细菌、病毒、尼克次体等;②遗传背景:家族发病、双胎发病。

  2、发病机制:感染→遗传易感人群→异常免疫反应,超抗原学说→全身性血管炎、冠状动脉损害。

  二、病理

  全身性血管炎,累及小、中、大动脉,好发于冠状动脉。分期:

  I期:1~2周,大、中、小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白细胞浸润和水肿;以T淋巴细胞为主。

  Ⅱ期:2~4周,主要影响中动脉,弹力纤维及肌层断裂和坏死,血栓形成,发生动脉瘤。

  Ⅲ期:4~7周,中动脉发生肉芽肿,冠脉部分或完全阻塞。

  Ⅳ期:7周~数年,血管内膜增厚,出现瘢痕,阻塞的动脉可再通。

  三、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

  (1)发热:持续1~2周或更长,呈稽留热或驰张热,抗生素治疗无效。

  (2)球结合膜充血:起病3~4天出现,无脓性分泌物。

  (3)口唇及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草莓舌,唇皲裂。

  (4)手足症状:掌跖红斑,肢端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重者指趾甲可脱落。

  (5)皮肤表现:多形性皮疹,弥漫性红斑,肛周红斑和脱皮。

  (6)颈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坚硬有触痛。病初出现,热退消散。

  2、心脏表现:病程第1~6周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冠脉损害(冠脉狭窄或冠脉瘤),

  多发生于病程第2~4周。少数可有心肌梗死。

  3、其他: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消化系统症状、关节痛、关节炎等。

  四、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WBC↑,中性粒细胞↑,核左移;轻度贫血;2~3周时血小板↑;急性炎症反应指标升高。

  2、免疫学检查:血清IgG、IgA、IgM、IgE↑。

  3、心电图:ST-T改变。

  4、胸片:可呈间质性改变。

  5、超声心动图: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扩大,二间瓣、主动脉瓣或三间瓣返流;CAL有冠状动脉扩张、

  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

  6、冠状动脉造影:超声检查显示冠脉瘤或ECG有心肌缺血表现时可选择使用。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

  发热>5天+以下5项中4项,即可确诊:

  ①四肢:掌跖红斑,肢端硬肿,指趾端脱皮;

  ②皮肤:多形性红斑;

  ③眼结膜:充血;

  ④唇及口腔:黏膜充血,唇皲裂、杨梅舌;

  ⑤颈淋巴结:肿大。

  不足4项,而有冠状动脉损害者也可确诊。

  2、鉴别诊断:败血症、渗出性多型红斑、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型)、猩红热、化脓性淋巴结炎。

  六、治疗

  1、肠溶阿司匹林:首选。30~50mg/(kg〃d),热退后3天渐减为3~5mg/(kg〃d),持续6~8周。冠状

  动脉损害者应延长治疗。

  2、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1~2g/kg,8~12h注完,发病10天内使用(预防冠脉损害)。最佳方案:

  Asp+HDIVIG。

  3、糖皮质激素:不宜单独使用,对IVIG无效者可考虑加用。

  4、抗血小板聚集:双嘧哒莫(潘生丁)3~5mg/(kg〃d)。

  5、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补液、护肝、护心及支持治疗,必要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