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重点:猩红热介绍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10-14

  猩红热

  A组β型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皮疹消退后明显脱屑。

  【病原学】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也称化脓性链球菌,革兰染色阳性,有荚膜,无鞭毛、芽孢,易在含血的培养基上生长,并产生完全(β型)溶血。该菌表面与疾病有关的表面抗原主要是M蛋白。其致病力主要来自细菌本身及其产生的毒素(致热性外毒素和链球菌溶血素)和蛋白酶类(链激酶,透明质酸酶,链道酶)。该菌对热及干燥抵抗力不强,但在痰液和脓液中可生存数周。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或经皮肤创伤处和产妇产道引起外科猩红热和产科猩红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素免疫但无交叉免疫。温带,冬春季发病

  【临床表现】潜伏期1~7天,一般为2~3天。

  一、普通型:

  发热:多为持续性,39C,伴头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

  咽峡炎: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并有脓性渗出液,颌下及颈淋巴结非化脓性炎症改变;

  皮疹:发热后24小时内开始,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迅速蔓延全身,典型皮疹为在皮肤上出现均匀分布的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痒感。在48小时达高峰然后按出诊顺序消退,2~3天退完。退真后皮肤脱屑,呈片状、套状、糠屑状。颜面部位仅有充血而无皮疹,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称为口周苍白圈;

  带黄白色脓头不易破溃的皮疹为粟粒疹;在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或由于摩擦出血而呈紫色线状为线状疹(帕氏线);

  初期舌面覆盖白苔,红肿乳头凸出于白苔之外为草莓舌;2~3天后白苔脱落舌面光滑成肉色乳头仍凸起称为杨梅舌。

  二、脓毒型:咽峡炎中的化脓性炎症渗出物往往形成化脓性假膜,局部粘膜可坏死而形成溃疡,细菌扩散到周围组织形成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及颈淋巴结炎,甚至颈软组织炎及败血症。

  三、中毒型:临床表现为毒血症明显。高热头痛剧烈呕吐神志不清、中毒性心肌炎及感染性休克。

  四、外科型:皮疹首先出现在伤口周围然后向全身蔓延。

  【鉴别诊断】

  1、麻疹:明显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皮疹在4天出现,大小形状不等,呈暗红色斑丘疹,皮疹间有正常皮肤,面部多。

  2、风疹:第1天出疹,开始为麻疹样,第2日增多且融合成片类似猩红热但无弥漫性皮肤潮红。四肢皮疹为麻疹样,发病3天后消退无脱屑,咽部无炎症,耳后淋巴结常肿大。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

  3、药疹:有用药史,皮疹呈多样化表现分布不均,出疹顺序与猩红热不同,无杨梅舌,一般无咽峡炎。

  4、金葡菌感染:鉴别主要靠细菌培养。

  【治疗】一、一般治疗:卧床、呼吸道隔离。 二、病原治疗:青霉素。

  三、对症治疗:有感染性中毒时应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给血管活性药物,化脓病灶切开引流。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