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重点:钩体螺旋病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9-04
中钩体螺旋病
一、临床表现 主要为急性发热,全身酸痛乏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结肿等
临床可分为3期——早期、中期和后期,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可长达28天,短至2天
(一)早期(钩体败血症期)起病后3日内,为早期钩体败血症阶段。急起发热——体温39°C 左右,多为稽留热。第一病日可出现腓肠肌疼痛、眼结膜充血。第二天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
(二)中期(器官损伤期) 起病后3~10天,症状明显阶段,其表现因临床类型而异。
1. 流感伤寒型:无明显器官损害,病程5~10天。
2. 肺出血型:于病程3~4天开始。
(1)肺出血轻型:痰中带血或咯血,X线见肺纹理增多。
(2)肺弥漫性出血型:分先兆期、出血期、垂危期。
3. 黄疸出血型:可出现肝损害、出血、肾损害。
4. 肾衰竭型:黄疸出血型的肾损害最突出。
5. 脑膜脑炎型:有头痛、烦躁、颈抵抗等脑膜炎表现。
(三)后期(恢复期或后发症期)少数患者退热后于恢复期可再次出现症状和体征——钩体后发症
1. 后发热:退热后1~5天再次发热。
2. 眼后发症:退热后1周至1个月出现。
3. 反应性脑膜炎:在后发热的同时出现。
4. 闭塞性脑动脉炎:病后半月至5个月出现。
二、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季节,疫水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急起发热、全身酸痛。
突出表现 : 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
并发:肺出血,黄疸血,肾脏损害, 脑膜脑炎,或出现“赫氏反应”。
(三)实验室检查:特异性血清学检查或病原学检查阳性。
三、治疗
(一)一般治疗 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近就地治疗。卧床休息。
(二)病原治疗1. 青霉素:首选,(易发生赫氏反应,宜首剂小剂量和分次给药)2. 庆大霉素3. 四环素
(三)对症治疗1. 赫氏反应:镇静剂,激素。2. 肺出血型:及早用镇静剂,激素;心率快用西地兰;慎用升压药。3. 黄疸出血型:护肝、解毒、止血。
(四)后发症治疗1. 后发热:简单对症2. 葡萄膜炎:阿托品或去氧肾上腺素扩瞳3. 闭塞性脑动脉炎:青霉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