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重点:伤寒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7-06
中伤寒:
由伤寒杆菌(沙门菌属,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体表Vi抗原)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等,有肠出血和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传染源】带菌者和患者为唯一传染源
带菌者---潜伏期带菌者、暂时带菌者(恢复期排菌但3个月内停止)、慢性带菌者(恢复期排菌超过3个月者)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潜伏期---形成第一次菌血症,未被胃酸杀灭的伤寒杆菌在回肠下端,穿粘膜上皮侵入回肠集合淋巴结形成初发病灶,后侵入肠系膜淋巴结经胸导管入血循环。
初期和极期---形成第二次菌血症,伤寒杆菌向肝、脾、胆、骨髓、肾和皮肤等器官组织播散。
1)初期,为病程的第一周,最早出现的是发热。
2)极期,为病程的2-3周,此期传染性最强,出现伤寒特征性临床表现,如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