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考点:感染过程的表现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2-22

  感染过程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 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 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注意:1) 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2) 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