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考点:肠阿米巴病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0-21
中肠阿米巴病
(Intestinal amebiasis)
概述:
肠阿米巴又称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所致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近端结肠和盲肠。临床表现轻重悬殊,典型表现有粘液脓血便等痢疾样症状。
一、病原学:
1、分类:阿米巴原虫依据形态学、抗原差异、DNA特征、同功酶、药物敏感度、宿主特异性、体外生长特点和体内毒性进行分类。
2、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的形态
3、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
基本过程为: 包囊→小滋养体→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包囊
二 、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主要传染源为粪便中持续排包囊的人群。包括慢性病人、恢复期病人及无症状包囊携带者。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包囊经污染食物,蔬菜水果及饮水,经口感染为主要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尽管感染后血中可检出相应抗体,但不具有保护性,故可重复感染。
4、流行特征:阿米巴病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发病较多;
以秋季多,夏季次之;
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
男性多于女性,成人多于儿童。
三、发病机制:
病理变化:
基本的病理变化为组织的溶解性坏死,其好发部位依次为盲肠、直肠、乙状结肠,其余为结肠、阑尾和回肠末端。
四、临床表现:
1、原虫携带状态:占90%以上,持续排出包囊,无任何自觉症状,粪常规检查可发现阿米巴包囊。
2、轻型:临床症状不明显,可有下腹部不适,饱胀,间歇性水样泻,粪便中有包囊和滋养体,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发生阿米巴痢疾和肝脓肿。
3、普通型(阿米巴痢疾)
分急、慢两型:
①急性直肠结肠炎:多缓慢起病,以腹痛、腹泻开始,大便每日10次左右,量中等,呈果酱样糊状便,有粘液及脓血、腥臭,伴有里急后重,可有低热,粪便镜检可发现大量阿米巴滋养体。
②慢性结肠炎:常为急性期未经彻底治疗,病程持续数月或数年,腹泻反复发作,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每日3~5次,大便呈黄色糊状,带少量粘液及血液,有腐臭,常伴有下腹部疼痛,症状可间歇,可持续,久病者常伴有贫血、疲乏、消瘦及神经衰弱。
4、重型:多发于体弱、营养不良、妊娠妇女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起病急骤,中毒症状显著,高热,极度衰竭。大便次数每日15次以上,呈水样或血样,奇臭,剧烈腹痛,有恶心呕吐及里急后重,常出现脱水或休克,易并发肠穿孔及肠出血,死亡率高。
五、并发症 :
1、肠内并发症:
① 肠出血
② 肠穿孔
③ 中毒性巨结肠
④ 阑尾炎
⑤ 肛周瘘管
2、肠外并发症:
阿米巴滋养体可自肠道经血液或淋巴播散至远处器官,或直接弥漫至临近器官而引起肠外并发症,如肝、肺、胸膜、心包、脑、腹膜、泌尿生殖系统及皮肤等,形成脓肿或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