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考点:猩红热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0-13

  猩红热

  (scarlet fever)

  概述:

  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颊炎、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屑。少数患者病后可出现变态反映性心、肾、关节损害。

  一、 病原学:A组溶血性链球菌

  1、红疹毒素(A、B、C三种) 其抗体无交叉免疫力。致发热和皮疹

  2、链激酶 溶解血块并阻止血浆凝固

  3、透明质酸酶 溶解组织间的透明质酸,以利细菌扩散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发病前24小时至发病高峰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主)、皮肤创伤、产妇产道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4、流行特点:冬春季多发,儿童多见,好发于温带地区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化脓性病变+中毒性病变+变态反应性病变(个别病例)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1-7天 可分为4个类型

  (一) 普通型:

  1、发热 持续性

  2、咽峡炎 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脓性渗出,颌下及颈部淋巴结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

  3、皮疹:

  (1)发热后24h内开始 始于耳后、颈部、上胸迅速蔓及全身

  典型者:均匀分布的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退色,有痒感 “粟粒疹”,“线状疹”(pastia线),“口周苍白圈”

  (2)48 h达高峰,后按出疹顺序退去,2至3天退尽

  (3)疹退后,皮肤脱屑,片状脱皮,套状,糠屑状

  (二)脓毒型:咽峡炎很严重,形成脓性假膜,粘膜坏死、溃疡,炎症扩散可致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

  (三)中毒型:毒血症状严重

  (四)外科型:从伤口或产道侵入致病,没有咽颊炎,皮疹见于伤口周围,症轻,预后好。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