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考点:伤寒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9-26

  伤寒

  (typhoid fever)

  概述: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病理特征为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主要以小肠孤立淋巴结及几何淋巴结增生坏死显著。

  一、 病原学:

  伤寒杆菌,革兰阴性,沙门菌属D组,具有菌体细胞壁脂多糖抗原(O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对寒冷、干燥的抵抗力较强,可在干燥的污物、水和食物中存活2-3周。

  二、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带菌者或患者。典型患者在病程2-4周排菌量最大

  2、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水源污染为主要途径,可引起暴发流行。

  3、 人群易感性:未患过伤寒和接种过疫苗的个体易感。发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4、 流行特征:夏秋季多见,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易患。

  三、治疗:

  1、一般治疗: 消毒和隔离,休息,护理,饮食

  2、对症治疗:

  降温不宜使发汗的药物,低压灌肠治便秘,腹胀者少食易产气的食物,腹泻者低糖低脂肪饮食,重者在有效足量的抗生素配合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3、病因治疗: 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首选,儿童和孕妇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四、 临床表现:

  (一)典型伤寒 病程4-5周

  1、初期(第1周) 发热,3-7天后达高峰,伴有乏力、纳差、恶心等。

  2、极期(第2-3周)

  (1)持续发热

  (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耳鸣耳聋,重者嗜睡谵妄,颈项强直,昏迷。

  (3)相对缓脉

  (4)玫瑰疹 主分布在胸、腹及背部

  (5)消化系统症状:腹胀,便秘多见,右下腹有深压痛。

  (6)肝脾肿大,出血,肠穿孔常在本期出现。

  3、缓解期(第4周)

  4、恢复期(第5周)

  (二)其他类型

  1、轻型 多见于儿童,病程短,症状轻。

  2、暴发型

  3、迁延型

  4、逍遥型

  (三)特殊临床情况

  1、小儿伤寒

  2、老年伤寒

  3、再燃(见总论)

  4、复发(见总论)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