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导航

2017年临床执业医师_医学微生物学章节笔记:第二单元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1-07

  细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和意义

  与医学有关的细胞质内亚结构主要有核质、核蛋白体、质料及胞质颗粒。

  1.核质或称拟核

  由裸露的双链DNA盘绕成松散的网状结构与RNA构成,无组蛋白包绕。它相当于细胞核的功能,决定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遗传特征。

  2.核蛋白体或称核糖体

  每个细菌可含有万余个。它由占70%的RNA及占30%的蛋白质构成,是菌体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此外,链霉素和红霉素可与核蛋白体结合而起到抗菌作用。

  3.质粒

  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如性菌毛生成、耐药性、细菌素产生、毒素形成等。质粒能自行复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质粒并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细菌失去质粒仍能正常存活。质粒除决定细菌自身的某些性状外,还可通过接合或转导作用等,将有关性状传递给另一细菌。医学上主要的质粒有R质粒(耐药性质粒),F质粒(致育性质粒)和Vi质粒(毒力质粒)等。

  4.胞质颗粒

  为细菌贮存的营养物质多糖、脂类及多磷酸盐等。异染颗粒为白喉棒状杆菌、鼠疫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等所特有的胞质颗粒,它由RNA和偏磷酸盐构成,美兰染色呈紫色。此着色特点用于鉴别诊断。

  细胞的特殊结构

  1.荚膜的定义及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有荚膜在其细胞壁外有一层较厚(>0.2mm)较粘稠的结构,其化学成分多数菌为多糖,少数菌为多肽。荚膜的形成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其具有抗原性,为分型和鉴定细菌的依据。荚膜的功能包括:(1)抗吞噬作用;(2)粘附作用;(3)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2.鞭毛的定义及与医学的关系

  弧菌、螺菌、占半数的杆菌及少数球菌由其细胞伸出菌体外细长的蛋白性丝状体,称为鞭毛。根据鞭毛菌上鞭毛位置和数量,分为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和周毛菌。鞭毛是运动器,它使鞭毛菌趋向营养物质,而逃避有害物质并且具有抗原性并与致病性有关。例如沙门菌的H抗原,具有使肠道菌穿透肠粘液层侵及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能力。

  3.菌毛的定义、分类和与医学的关系

  许多G-菌及个别G+在其菌体表面有细而短、多而直的蛋白性丝状体,称为菌毛。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

  (1)普通菌毛,数量多、短而直,它使细菌粘附于宿主细胞表面致病;

  (2)性菌毛,每菌仅数根粗而长的性菌毛,它由F质粒表达。有性菌毛菌称为F+菌,可通过性菌毛的结合,将遗传信息如细菌毒力、耐热性等传递给予F-受体菌。

  4.芽胞的定义及与医学的关系

  需氧或厌氧芽胞杆菌属的细菌繁殖体,当处于不利的外界环境下,在菌体内形成厚而坚韧芽胞壁及外壳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称为芽胞。它为细菌的休眠状态,其抵抗力远远大于繁殖体,由于芽胞对热、干燥、辐射及消毒剂有很强的抵抗力,所以是是灭菌效果的指征。芽胞可存活在自然界数年以上,一旦条件适宜,又能出芽回复为繁殖体而致病,例如炭疽、破伤风、肉毒中毒和气性坏疽等,均由芽胞菌引起。

  细胞的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

  由Gram所建立的革兰染色法将细菌分为G+菌与G-菌,被广泛应用于细菌的初步鉴别及指导选择抗生素治疗。革兰染色法的步骤为:

  1.结晶紫初染;

  2.卢戈碘液媒染;

  3.95%乙醇脱色;

  4.复红复染。

  凡未被95%乙醇脱色,菌体着紫色者为G+菌,否则被染成红色的细菌为G+菌。其意义是:

  1.鉴别细菌;

  2.选择抗菌药物;

  3.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1. 用来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

  A. cmB. mmC. μmD. nm

  E. pm

  2. 下列哪种结构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

  A. 细胞壁

  B. 芽胞

  C. 细胞膜

  D. 细胞质

  E. 核质

  3.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

  A. 蛋白质

  B. 磷脂

  C. 磷壁酸

  D. 肽聚糖

  E. 脂多糖

  4. G菌细胞壁内不具有的成分是

  A. 粘肽

  B. 磷壁酸

  C. 脂蛋白

  D. 脂多糖

  E. 外膜

  参考答案

  1.C 2.B 3.D 4.B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