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导航

2017年考研西医综合:生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十一)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7-06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2.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即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状态下,室温保持在20~25℃,排除肌肉活动,食物和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

  3.由温热性刺激引起的汗腺分泌。

  4.机体在不同温度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对体温的调节。

  5.由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活动所决定的体温恒定水平。

  6.指通过蒸发水分而带去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它分为显汗和不显汗两种。

  7.指伴随着物质代谢过程中所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过程。

  8.1g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其中,糖为17.5 kJ;脂肪为39.75 kJ;蛋白质体内17.99 kJ、体外23.43 kJ.

  9.氧化某营养物消耗1L氧所释放的热量。其中,糖20.92 kJ;脂肪19.66 kJ;蛋白质18.83 kJ.

  10.指同一时间内体内释放的CO2量和摄入O2之比(CO2/O2)。其中,糖为1;脂肪为0.71;蛋白质为0.8.

  11.指机体在同一时间内糖和脂肪混合氧化时生成的CO2量与耗O2量的比值。

  12.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二、填空题

  1.机体深部平均温度

  2.新陈生命活动

  3.直肠腋窝

  4.辐射蒸发

  5.肝脏脑

  6.皮肤

  7.显汗不显汗

  8.温热性出汗精神性出汗

  9.下丘脑下丘脑

  10.交感胆碱能

  11.体表蒸发

  12.上移

  13.促进

  14.皮肤粘膜

  15.下丘脑

  16.升高

  17.升高孕激素

  三、判断题

  1.Χ 2.Χ 3.Χ 4.Χ 5.√

  6.√ 7.√ 8.√ 9.Χ 10.Χ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B 2.C 3.D 4.A 5.D 6.D 7.C 8.C

  9.B 10.A 11.D 12.D 13.B 14.C 15.C 16.B

  17.A 18.D 19.B 20.D 21.C 22.D

  (二)多项选择

  1.CD 2.DE 3.BC 4.CD5.AD 6.CD 7.ABE 8.ABCE

  9.ABCDE 10.ABCD 11.ABCDE 12.ABE 13.ABCDE 14.ADE 15.ABCDE

  五、简述题

  1.腋下温度:36.0~37.4℃;口腔温度36.7~37.7℃;直肠温度:36.9~37.9℃。

  2.①利用冰袋或冰帽给高热病人的降温(传导散热);②注意通风,降低室温(对流散热);③用乙醇擦身(蒸发散热);④降低室温,增加辐射散热。

  3.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另外还有其他排泄器官(如肾)借排泄活动散发少部分热量。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不显性蒸发和发汗)。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时,可借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蒸发散热。

  4.进食后机体产热量比正常情况下额外有所增加,叫食物特殊动力效应。其中蛋白质为30%,而糖和脂肪则为4%~6%。

  六、论述题

  1.①体温相对恒定有赖于体内产热与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②产热主要来自体内食物分解代谢;③散热方式有四种,辐射、传导和对流是物理性散热方式,安静状态下以辐射散热为主,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皮肤温度时,则蒸发成为唯一散热途径;④体温调节是反射活动。感受器分为外周温度感受器(皮肤、粘膜与内脏,以冷感受器为主)和中枢温度感受器(下丘脑,以热敏神经元为主),当环境温度改变后通过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中枢(下丘脑),然后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产热和散热系统,使体温适应温度变化而恒定;⑤人类还存在有行为性调节来保持体温恒定。

  2.某些疾病引起发热时,由于细菌生长和组织破坏所产生的致热原,可以使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与调定点有关的热敏神经元的阈值升高,使调定点上移,而机体的温度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调定点水平,在此之间体温低于调定点温度。由于调定点上移,下丘脑后部产热中枢兴奋加强,骨骼肌出现不随意收缩,并伴有寒冷感觉称为寒战。寒战开始后,产热过程明显加强,加上散热减弱,体温逐渐上升,直到体温升高到新的调定点水平后,产热和散热出现新的平衡,寒战终止。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