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导航

2019年考研政治分析模拟题5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03-26

  十五、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

  ①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②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十六、简述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原因:①客观上,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②主观上,幼年的共产党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特别是在北伐战争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在反革命势力向革命势力发动突然袭击的时候,无法及时组织有效的抵抗,导致革命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另外,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工农群众虽然有比较广泛的发动,但是动员和组织的程度还极不充分,力量发展也很不平衡。

  教训:1.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共产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掌握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注意保持革命大方向,实现对农民、小资产阶级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团结左派,争取中间派,打击右派,并时刻警惕和反击右派势力的突然袭击,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 2.表明了发动和武装工农大众的必要性。历史证明,要想让革命蓬勃兴起,并能持续发展,必须使革命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

  3.说明了大革命的革命对象是正确的。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始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这个革命大方向。

  4.国共两党的合作有利于中国革命的进行,也有利于两党自身的发展。

  十七、论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①基本内容: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开展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建立、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离开了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就丧失了保障。 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它进行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的依托,只有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

  因此,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根据地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②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中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3.不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4.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典范,是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的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

  十八、论述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问题

  统一战线的产生和第一次国共合作(1921~1927年)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正式的决定。1924年4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完成了国民党的改组。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本形式的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策略的成功,形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创了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新局面。但由于当时我们党缺乏革命斗争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没有深刻的认识,由于当时党的主要负责人的软弱退让,拱手让出了党对革命统一战线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解除了已有的工农革命武装,在强大敌人的袭击下,最终使党完全丧失制止和打败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叛卖革命的能力。这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沉痛教训。

  内容和特点:

  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这个联合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党被改造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革命阶级的政治联盟,也是这一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新三民主义成为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十九、什么是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

  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指的是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

  全民族全面抗战形成了两个战场,两条路线: ①两个战场: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比较积极抗战,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四大会战,承担了主要的抗战任务。但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还是失败了。相持阶段,正面战场出现豫湘桂战役大溃败; 2、共产党的敌后战场:

  抗战初期,八路军、新四军在全面抗战路线指引下,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为抗战前线,严重威胁敌人后方; 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反攻阶段,中共领导的武装成为对日反攻的主要力量。 ②两条路线:

  1、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 2、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进行抗战。

  二十、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提供了一个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经验和范例,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5.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党和人民得到巨大发展,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一、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有了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纲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实行全民族抗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

  2. 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把抗日战争发展成全民族的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3. 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全面抗战开始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展开游击战,有力的打击了日军,牵制了日军大量军力,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在抗日根据地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帮助根据地人民渡过难关。

  4. 多次击退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把中日矛盾放在首位,积极争取抗日合作,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二十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①主要内容:1949年3月在河北西柏坡召开。

  1.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并以生产建设为中心。

  2.毛泽东告诫全党,必须在胜利的面前保持良好的作风,提出了“两个务必”思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告诫全党必须警惕资本主义糖衣炮弹的攻击。

  3.确定了彻底推翻国民党统治,夺取全国的方针(继续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4.阐述了在全国胜利后仍会存在两种基本矛盾,一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二是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5.强调了加强党纲建设,防止对个人的歌功颂德;

  ②意义:七届二中全会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做了政治、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等多方面的充分准备,描绘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使全党在新的形势下达到高度的团结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在政治上思想上作了准备,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转折性)

  二十三、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①原因:

  1.中国共产党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卓越的领导集体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

  2.全中国人民的参加与支持。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广泛拥护。

  3.建立最广泛的民主统一阵线。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强大物质基础。

  4.中国共产党是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的政党。这是新民主主义取得胜利的主要保证。

  ②基本经验:

  1.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人民依据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一个科学的结论,是他们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所确认的伟大真理。

  3.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在革命统一战线中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则,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即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二十四、简述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

  一、政治

  1、政治上反动。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利益,背叛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长期进行反攻内战与人民为敌。

  2、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嫡系轻视旁系和杂牌,旁系则为自保,出工不出力,在同一系统中争权夺利而产生矛盾。蒋介石本人领导地位也不稳固。

  3、政治腐败。贪污腐败、组织涣散、派系斗争是国民党政治垮台的重要原因。

  二、军事

  1、蒋介石的军事战略方针有重大缺陷。坚持以“保城主守地”为中心的军事战略方针,面对解放军的进攻使国民党顾此失彼,兵力不敷使用,遂被各个消灭。

  2、蒋介石对国民党军队指挥的问题。越级指挥、远离前方、情报不准、判断错误等。

  3、蒋介石用人错误。一看派系,二看服从和人身依附。

  三、经济

  1、四大家族等官僚资本敛财导致通货膨胀。通过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来掠夺中国人民。

  2、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统治期间,为了内外战争尤其是反革命内战,军费开支庞大。

  四、阶级

  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代表了资产阶级利益,而失去了广大工农阶级的支持。统治期间掠夺人民财产、不恢复生产,以至于失去民心。相比之下,共产党颁布土地法,进行土地改革,以及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快速发展,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利用人民战争策略打击国民党势力。

  二十五、论述国共重庆谈判。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囯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事件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目的:蒋介石目的:欲图独掌大权,为准备内战争取时间并转嫁战争责任.

  中共目的: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广大人民,尽力争取国内和平.

  结果:经过40多天艰苦而复杂的谈判,国共双方正式签署会谈纪要。纪要又称“双十协定”.国民党当局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对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国共双方未能达成协议。

  二十六、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渡性的社会,具有过渡性质。

  1.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3.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4.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十七、简述《论十大关系》。

  背景: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为准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渐形成《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路,并先后在4月5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内容: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

  意义:1.《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2.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3.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二十八、简述“七千人大会”。

  1962年1、2月间召开的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在三年调整时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当时,调整初见成效,但困难依然很大,党内的高级干部对形势和问题的看法还很不一致。为了统一思想,会议采取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做法。来自中央、大区、省市自治区、地区、县五级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七千余人,围绕讨论和修改刘少奇1月27日向大会提交的书面报告,畅所欲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毛泽东在讲话中着重阐述了民主集中制的极端重要性,并带头做了自我批评。这次会议恢复和发扬了党内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对全面贯彻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十九、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1.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根本上从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2.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3.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因而成为开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4.全会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批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5.全会决定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

  综上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三十、中共十三大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内容: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中共十三大重要理论成果,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也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的依据。 其内容包括:1.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即不发达、不完善阶段。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三十一、《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决议》共分8个部分:(1)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2)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3)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4)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5)文化大革命的十年;(6)伟大的历史转折;(7)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8)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其中关于“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部分,集中表述了党的指导思想。

  《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建国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了在这些事件中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错误,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决议》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三十二、论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国家发展经济和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增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基础设施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一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各种改革不断深化,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逐步形成。

  3.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经济增长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深入贯彻,以宪法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逐步完备。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努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认真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支持少数民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尊重和保护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7.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8.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根据“一国两制”构想,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先后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发展,反对"台独"斗争深入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中国政府坚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全方位地开展对外工作。中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国际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0.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分享到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