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导航

考研政治冲刺阶段模拟试题(一)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1-28

  一、选择题Ⅰ

  1.【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含义。

  【解析】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教科书中对哲学含义的规定,符合一切哲学的规定。B项是描述古代哲学的状况;D项则与C项不符合;该题的最大干扰选项是A,此项太泛化,其实,一切科学都是智慧之学。

  【拓展】做该题需要考生结合教材给哲学提供的基本含义,得出最佳答案。

  2.【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的时代本质。

  【解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这是从其时代本质的一般要求而言的。A项是描述古代哲学的状况;对于B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它并不能替代哲学的一般时代本质含义;D项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主要来源。

  【拓展】做该题时考生要注意: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指哲学的一般时代本质,而不是指某一个具体时代的精髓(如B项)。

  3.【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恩格斯明确总结出的,也是哲学教科书上明文规定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最抽象的概括:A、C和D项都只是B项的一个方面。

  【拓展】由该题可受启发:对于最一般、最基础性的知识,考生一定要牢牢掌握、深刻体会,这样才能触类旁通、随机应变,因为,万变不离其宗。

  4.【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的党性。

  【解析】哲学的党性是由其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演化而来的;考生不妨可以这么理解哲学的党性问题:信 “物质”(唯物主义)还是信“精神”(唯心主义)。A、C两项其实是哲学研究者的政治立场,而非哲学本身的党性;B项较A、C两项更具迷惑力,但是考生只要抓住党性问题的源头或本质,也可以明确排除该项。

  5.【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解析】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由此可以明显得出它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B项由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划分;D项:唯理论与经验论是旧哲学认识论的两大派别,它们分别只从理性和感性两个层面上寻找知识、理论的源泉,实际上可以归结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

  【拓展】做此题时,考生要紧密结合题干的设问。

  6.【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解析】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就是指思维能不能认识、把握存在。但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差异中的同一,而不是等同,所以A项不对;思维与存在的第一性问题才是划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标准,所以C错;D项只牵涉到思维而没涉及存在,不对。

  【拓展】做此题的关键是要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有细致、准确的把握。

  7.【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立场。

  【解析】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理论基础。朴素唯物论试图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庸俗唯物论混淆物质和意识的严格界限,取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机械唯物论认为世界上物质的变化在根本上只有位置和数量的变化,所以,虽然它们都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但是都没有彻底认识到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多样性,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拓展】当然,此题要选出正确答案不难,当在历史领域也是唯物主义的时候,即将包括社会历史领域在内的整个世界看作是物质的一元世界,此即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也就是辩证唯物论。

  8.【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二元论的基本观点。

  【解析】二元论认为世界有物质与精神这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但是二者最终都会统一于上帝或其他精神性的实体,从而陷入唯心主义。A 项:折衷主义是将世界统一于存在等中性、模棱两可的东西,对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避而不谈,或是折中处理,即认为物质与精神都是存在;C项:神秘主义是 “通过从外部世界返回到内心,在静观、沉思或者迷狂的心理状态中与神或者某种最高原则结合,或者消融在它之中”。

  【拓展】做此题的关键是要认识清楚二元论其实是唯心主义的一个特殊变种,它企图通过变相隐晦地将物质与精神统一于上帝等精神性的实体。

  9.【答案】D

  【考点】本题要求考生对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的观点有所了解。

  【解析】朴素唯物论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也叫自发唯物论,是唯物主义的初级形态。B 项:唯意志论的核心思想将世界的本质看作“意志”。该题的最大干扰项是A项:宿命论认为在人类诸多神秘变化的命运现象中存有一些定数——而这些也可称为必然法则的定数,即是组合世间诸法相的基本力量,有种神秘的气息,但是题干中荀子的观点是朴素唯物论的体现,是在当时条件下的一种正确认识。

  【拓展】做此题要结合题干作者的时代背景,细致区分几种观点。

  10.【答案】C

  【考点】本题要求考生对唯物主义的哲学史有所掌握。

  【解析】A项本身的分类标准就不对;B项不确切;D项是关于辩证法的分类。

  【拓展】从题干的“阶段”与选项C中的“古代、近代、现代”的呼应就可以找出一些暗示。

  11.【答案】C

  【考点】本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考查。

  【解析】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即思维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显然,唯心主义、经验主义和二元论都有承认世界的可知性的例子,故A、B、D三项都排除。

  【拓展】做此题关键要仔细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是划分哲学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和依据。

  12.【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解析】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就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其他三项都只是该根源的一个侧面或一个结果,或与唯心主义产生谈不上根源上的关系。

  【拓展】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深刻把握唯心主义的本质。

  二、选择题Ⅱ

  13.【答案】ABCD

  【考点】本题是对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确认。

  【解析】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本题中“感觉”、“感知”、“思”、“意志”都是属于人的主观精神的范畴。

  【拓展】要抓住主观唯心主义的根本特点,即“主观”二字,而不是其作为唯心主义的一般特征。

  14.【答案】ABCD

  【考点】本题是对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确认。

  【解析】本题四个选项的“理”、“绝对观念”、“实理”、“上帝意志”都属于客观精神的范畴。

  【拓展】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精神性的东西是世界本原,其区别是前者认为人自身拥有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而后者则认为人之外的精神性本原是第一性的。

  15.【答案】ABCD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传统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的理解。

  【解析】天与人、气与理、形与神、物与心是在物质与精神层面上的关系,它们都是具有哲学基本问题性质的问题。

  16.【答案】ABCD

  【考点】本题考查当今高科技时代存在唯心主义的原因。

  【解析】A项是阶级根源;B项是生产力根源:再发达的科技,也不能够解决世界全部之谜,对世界无知就会产生“唯心”的看法;D项:唯心主义本身就是由于过分强调了主观方面的结果。

  17.【答案】ABCD

  【考点】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伟大意义。

  【解析】四个选项完整地揭示了唯物史观发现的伟大意义,故全选。

  三、分析题

  18.【答案要点】

  (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4分〕

  (2)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3分)只有不可知论才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2分〕

  19.【答案要点】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亦即谁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哲学的两大阵营,凡是主张思维、精神、意识是第一性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相反则属于唯物主义阵营。〔1分〕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凡是对此问题做出肯定回答的,在哲学上便是可知论者;凡是对此问题表示怀疑或做否定回答的,在哲学上最终将导致不可知论。〔1分〕

  (2)理论意义:第一,第一方面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理论上识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没有不属于唯物主义又不属于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这就为我们坚持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第二,第二方面为我们能够正确反映、认识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批判不可知论提供了理论武器。〔3分〕

  (3)实践意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一切实际工作的基本问题。首先,实际工作的出发点问题:要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制定政策、解决问题。其次,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可知论。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是正确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只有在实践中坚持可知论,才能更有效、更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再联系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分析一下。〔3分〕

  (4)以上分析表明,在实践中,在一切实际工作中,要随时注意正确处理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坚持唯物论和可知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1分〕

  20.【答案要点】

  (1)唯心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问题作用出了错误的回答,是对世界的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1分〕

  (2)唯心主义根源于人的认识过程本身的矛盾,有其深刻的认识论根源。〔1分〕人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虽然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但认识的形式却是主观的。〔2分〕所以,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既可能与客观相符合,也可能与客观相分离。〔2分〕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2分〕唯心主义过分夸大了认识的主观形式,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颗美丽的花,只是一颗不结果实的花而已,却不能因此将之看作是胡说。〔1分〕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