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导航

2022年考研政治章节习题:唯物主义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21-09-30

  1[.单选题]《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之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度的理解。质和量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了度的范围,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题干中菜好不好吃的关键在于放食盐的时候能否把握好“度”。

  2[.单选题]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一方自身的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题干中“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是题眼,各种唯心主义派别的差异和矛盾促进了唯物主义的发展。本题最大的干扰选项是B选项,但题干中没有提及唯心主义的“发展”,而是其内部差异和矛盾,排除B选项。选项AD不符合题意

  3[.单选题]唯物辩证法认为

  A.必 然意义重大,偶然可以忽略不计

  B.必 然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是无法认识的

  C.必 然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是可以选择的

  D.必 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 然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必 然和偶然的关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必 然和偶然共同作用的结果,“偶然可以忽略不计”的说法忽视了偶然的作用,A选项排除。选项B否认偶然是可以被认识的,错误。选项C否认了偶然的不确定性,错误。偶然和必 然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4[.单选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哲学上反映的是

  A.必 然和偶然的关系

  B.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C.可能和现实的关系

  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正视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是自觉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题干反映的是原因和结果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5[.单选题]实践和认识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下列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的是

  A.直觉认识

  B.全面普遍的认识

  C.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作为“生动的直观”,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因为感性认识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微信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小程序,做题方便简洁

  6[.单选题]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过程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结构。认识的结构包括主体、客体和中介。主体是指具有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题干中要想产生对音乐的认识,必须有音乐这个客体,还要有音乐感的耳朵这个主体,然后二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这个认识。感觉能力属于生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但对于认识的产生以及认识能力的差别并不起决定作用,故选项BC错误。“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属于唯心主义,故选项D错误。

  7[.单选题]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结果仍然是观念的存在,把观念的存在转变成现实的存在,必须经过从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理论的终极意义在于能够指导行动。如果对正确的理论不加以实施和运用,那么,再好的理论也是没有意义的。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

  8[.单选题]生活中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穿上竖条衣服时,给人的感觉是收缩感,它会显得这个人稍瘦;当一个人穿上横条衣服时:给人的感觉就是扩张感,它会显得这个人稍胖。这种穿不同条纹的衣饰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表明

  A.认识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的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受客体的限制和制约。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不同的衣服条纹作为客体,会限制和制约主体的认识程度。

  9[.单选题]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的认识的能动性。人的认识具有创造性,创造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对信息的选择、重构。人在感觉产生过程中存在着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A选项表述错误,人不仅能获得感性认识,也可以通过理性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故A选项属于不可知论的观点。大脑和感官等生理素质对认识确实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实践决定认识。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不仅不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反而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人能够不断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故B选项也属于不可知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仅有感性还有理性的参与,将人对事物形成的感觉都归结于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是错误的观点,故D选项错误。

  10[.单选题]“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 对性,又有相对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绝 对性和相对性。题干引用科学史上的一句名言,表达了人类的认识及科学的未来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表明了人的认识的绝 对性和至上性;同时,它也表明了就个人而言,包括“杰出的老科学家”,其认识具有相对性、有限性和非至上性。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审清题干所引用名言的含义。考生较容易陷入的误区是片面理解“可能”与“不可能”等关键词,从而选择C选项。考生只要认真审题后,就不难发现真正的考点是人的真理性认识的绝 对性和相对性相关原理。选项ABC表述错误。

  11[.单选题]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

  A.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实现的

  B.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C.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D.主体自身的创造性活动实现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满足自己的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12[.单选题]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其中,实践的客体是指

  A.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B.客观物质世界

  C.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D.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它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称为现实的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包括天然客体与人工客体、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物质性客体与精神性客体等,故B选项错误。A选项是指实践主体,C选项是指实践中介,不符合题意。

  13[.单选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在形成途径、反映内容、形式和特点等方面都有质的区别。其中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反映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等,后者反映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自身规律性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片面地认为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这是经验主义和经验论的错误观点,A选项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属于认识。因此,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C选项错误。直接经验是人们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认识,间接经验是通过读书或受教育等方法获取的认识。但是无论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认识最根本的来源都是实践,D选项错误。

  14[.单选题]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占有丰富真实的资料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飞跃,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认识世界,即“物质变精神”。由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改造世界,即“精神变物质”。选项ABC都是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15[.单选题]实践和认识之间要经过反复才能达到终极目标,那么,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飞跃是指

  A.从事物形式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个性认识到全体的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肯定阶段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认识的过程有两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其实质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也就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是出于实践和理论的需要,意义更加重大。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