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导航

2022考研《政治》专项精选题(十六)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21-08-26

  1[.单选题]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

  A.科学知识

  B.人才选拔制度

  C.文化知识

  D.政治制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正确分析】维新派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纷纷著书立说。梁启超的这段言论中心在于“变官制”,而变官制并非是改变选官制度,而是指学习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干扰分析】A选项“科学知识”和C选项“文化知识”是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但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试题中的“官制”指的是政治制度,而并非人才选拔制度,故B选项错误。

  2[.单选题]严复认为,国家是“民之公产”,王侯将相不过是“通国之公仆隶”,而专制帝王则是“窃国者耳”。这表明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问题之一是

  A.要不要变法

  B.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

  C.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制

  D.要不要兴西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正确分析】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严复的这种思想是在宣扬君是由民共举出来的,民既可以共举君,也可以共废君。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为实行政治制度变革提供了理论根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干扰分析】A、B、D选项都是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重要内容,但与题意不符。

  3[.单选题]在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中,守旧派代表人物荣禄坚持“袓宗之法不可变”,大学士徐桐甚至主张“宁可亡国,不可变法”,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A.遏制维新派的异端邪说

  B.维护本集团的封建统治

  C.反对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D.保持封建中国的纲常伦理不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正确分析】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斥之为“异端邪说”。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有的人甚至主张“宁可亡国,不可变法”。洋务派官僚张之洞也在《劝学篇》一书中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他们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延续封建生产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干扰分析】A、D选项也是守旧派的目的之一,但非根本目的;守旧派反对西学,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斥之为“奇技淫巧”,洋务派虽认为西方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坚持封建的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不能触动三纲五常,故C选项也错误。

  4[.单选题]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委以差事,赏惟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要求光绪皇帝加紧对封建官吏的争夺

  B.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C.对封建势力表现出软弱性与妥协性

  D.要光绪皇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维新派的局限性。【正确分析】维新派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政治上,他们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只是幻想依靠光绪皇帝“以君权雷厉风行”,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第二,在经济上,他们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第三,在思想上,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干扰分析】材料中维新派建议光绪帝不要废除旧衙门,也不要革封建大臣的职,对维新人士也不用加官进爵,而只要允许其上奏即可,这明显体现了维新派对封建势力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故A、B、D选项明显与题意不符。

  5[.单选题]“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练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以中国聪明才力,国耻足以振矣。”这段话体现了

  A.洋务派的观点

  B.维新派的观点

  C.顽固派的观点

  D.革命派的观点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核的知识点是:洋务运动。【正确分析】材料中的这段言论出自洋务派代表物左宗棠,通过这段言论不难看出,左宗裳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轮船,以达到封建统治的目的,这正是洋务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干扰分析】维新派主要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顽固派是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对世界发展形势一无所知的极端腐朽的贵族、官僚,他们因循守旧,愚昧无知,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国事物,幻想恢复“闭关锁国”的局面;革命派又分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无产阶级革命派,前者以孙中山为代表,主张反帝反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者以毛泽东等为代表,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6[.单选题]19世纪末,“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署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至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这场“现代化”运动的主要功缋是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B.首次建立起了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

  C.颁布实施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措施.

  D.起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戊戌维新运动。【正确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胡绳发表这段言论是针对什么历史事件,这场“现代化”运动指的是什么运动。材料已经给出了这场“现代化”运动发生于19世纪末,结合“千余名为求官而来”、“已成定局的悲剧”、“共同署名的激扬文字”等关键词,不难得出这场“现代化”运动指的就是戊戌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一个重要历史功绩就是起了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干扰分析】维新运动虽突 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但他们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也未成功地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其颁布的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未能生效。故A、B、C选项都错误。

  7[.单选题]1896年的一篇文章概括了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至革命派之缘起,虽无由追溯,而其大致要由不嫌于满清之行事……孙逸仙博士辈之初意,原欲以平和之手段要求立宪政体之创行而已,迨至和平无效,始不得不出于强力。”促使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的历史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百日维新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转变。【正确分析】试题摘自1896年12月3日香港《支那邮报》的一篇文章。1894年,孙中山北上京津向李鸿章上书,曾寄希望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是,李鸿章并没有重视他的意见。而在北上京津的过程中,孙中山发现清朝的腐败比他原先了解的要严重得多。这时,他才逐渐决心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的统治。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最终促使他由改良走上了革命道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选项。【干扰分析】A、B选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政治改良运动。D选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时,孙中山已经从事革命活动多年。

  8[.单选题]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国人对待自己革命的态度,以庚子失败为界,“前后相较,差若天渊”。人们对待孙中山倡导的革命的态度发生根本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力量有了极大增强

  B.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人们认识到农民阶级领导的斗争不能取得胜利

  D.资产阶级改革未能成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正确分析】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的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同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表明帝国主义与清王朝的完全勾结,使人们看到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人们开始认识到通过和平改革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必须进行革命。这是人们对革命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干扰分析】A选项是从阶级基础方面来论述的;C、D选项是从以往的历史经验方面来论的,这三项不符合题意。

  9[.单选题]载泽在《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曾写道以今日之时势言之,立宪之利有最重要者三端……一曰,内乱可弭。海滨洋界,会党纵横,甚者倡为革命之说。顾其所以煽惑人心者,则曰政体专务压制,官皆民贼,吏尽贪人,民为鱼肉,充以聊生,故从之者众。今改行宪政,则世界所称公平之正理,文明之极轨,彼虽欲造言而无词可籍,欲倡乱而人不肯从,无事缉捕搜拿,自然冰消瓦解”,由此可见,清政府实行“立宪”的主要目的是

  A.顺应世界资本主义潮流

  B.应付危机,遏制革命

  C.满足立宪派的要求 .

  D.借机组织“皇族内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正确分析】伴随统治危机加深,在政治制度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的情况下,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为了巩固皇权,清政府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立即召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不断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由此可见,清政府被迫实行“立宪”的主要目的是应付危机,遏制革命,维护自己的封建专制统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干扰分析】清政府宣布“新政”和“预备立宪”主要是迫于当时内外的压力,为了维护其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而进行的,A、C选项揭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而并非根本目的;D选项是清政府实行“立宪”的形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应付危机和遏制革命。

  10[.单选题]1894年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这个团体是

  A.华兴会

  B.光复会

  C.兴中会

  D.同盟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早期活动。【正确分析】1894年11月,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干扰分析】华兴会是黄兴、宋教仁、章士钊等于1904年2月在长沙正式创办的;光复会是蔡元培等于1904年在上海创办的,著 名人物有章太炎、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进入2022年研究生考试练习题库>>>更多考研试题(每日一练、模拟试卷、历年真题、易错题)等你来做!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