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建造师

导航

二建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复习考点:第十章

来源 :考试网 2016-07-14

  二、稳定类病害原因

  石灰稳定土底基层裂缝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 原因分析

  1.石灰土成型后未及时做好养生;

  2.土的塑性指数较高黏性大,石灰土的收缩裂缝随土的塑性指数的增高而增多、加宽;

  3.拌合不均匀,石灰剂量愈高,愈容易出现裂缝;

  4.含水量控制不好;

  5.工程所在地温差大,一般情况下,土的温缩系数比干缩系数大4-5倍,进入晚秋、初冬之后,温度收缩裂缝尤为加剧。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原因分析

  1.水泥剂量偏大或水泥稳定性差;

  2.碎石级配中细粉料偏多,石粉塑性指数偏高;

  3.集料中黏土含量大,因为黏土含量越大,水泥稳定碎石的干缩、温缩裂纹越大;

  4.碾压时混合料含水量偏大,不均匀;

  5.混合料碾压成型后养生不及时,易造成基层开裂;

  6.养护结束后未及时铺筑封层。

  三、路面病害原因

  沥青混凝土路面接缝病害的防治

  (一)横向接缝

  1.采用平接缝,边缘未处理成垂直面。采用斜接缝时,施工方法不当。

  2.新旧混合料的粘结不紧密。

  3.摊铺、碾压不当。

  (二)纵向接缝

  1.施工方法不当。

  2.摊铺、碾压不当。

  预防措施

  (一)横向接缝

  1.尽量采用平接缝。将已摊铺的路面尽头边缘在冷却但尚未结硬时锯成垂直面,并与纵向边缘成直角,或趁未冷透时用凿岩机或人工垂直刨除端部层厚不足的部分。采用斜接缝时,注意搭接长度,一般为0.4-0.8m.

  2.预热软化已压实部分路面,加强新旧混合料的粘结。

  3.摊铺机起步速度要慢,并调整好预留高度,摊铺结束后立即碾压,压路机先进行横向碾压(从先铺路面上跨缝逐渐移向新铺面层),再纵向碾压成为一体,碾压速度不宜过快。同时也要注意碾压的温度符合要求。

  (二)纵向接缝

  1.尽量采用热接茬施工,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摊铺机梯队作业。当半幅路施工或因特殊原因而产生纵向冷接茬时,宜加设挡板或加设切刀切齐,也可在混合料尚未冷却前用镐刨除边缘留下毛茬的方式。铺另半幅前必须将缝边缘清扫干净,并涂洒少量粘层沥青。

  2.将已摊铺混合料留10~20cm暂不碾压,作为后摊铺部分的高程基准面,待后摊铺部分完成后一起碾压。纵缝如为热接缝时,应以1/2轮宽进行跨缝碾压;纵缝如为冷接缝时,应先在已压实路上行走,只压新铺层的10-15cm,随后将压实轮每次再向新铺面移动10~15cm。

  3.碾压完成后,用3m直尺检查,用钢轮压路机处理棱角。

  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的防治

  一、原因分析

  (一)横向裂缝

  1.混凝土路面切缝不及时,由于温缩和干缩发生断裂。混凝土连续浇筑长度越长,浇筑时气温越高,基层表面越粗糙越易断裂。

  2.切缝深度过浅,由于横断面没有明显削弱,应力没有释放,因而在临近缩缝处产生新的收缩缝。

  3.混凝土路面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陷(如穿越河洪、沟槽,拓宽路段处),导致板底脱空而断裂。

  4.混凝土路面板厚度与强度不足,在行车荷载和温度应用下产生强度裂缝。

  5.水泥干缩性大;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水灰比大;材料计量不准确;养生不及时。

  6.混凝土施工时,振捣不均匀。

  (二)纵向裂缝

  1.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陷,如由于纵向沟槽下沉、路基拓宽部分沉陷、路堤一侧积水、排灌等导致路基基础下沉,板块脱空而产生裂缝。

  2.由于基础不稳定,在行车荷载和水、温的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或者由于基层材料水稳性不良,产生湿软膨胀变形,导致各种形式的开裂,纵缝也是其中一种破坏形式。

  3.混凝土板厚度与基础强度不足产生的荷载型裂缝。

  (三)龟裂

  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没有及时覆盖,在炎热或大风天气,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体积急剧收缩,导致开裂。

  2.混凝土拌制时水灰比过大;模板与垫层过于干燥,吸水大。

  3.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水泥用量和砂率过大。

  4.混凝土表面过度振捣或抹平,使水泥和细骨料过多上浮至表面,导致缩裂。

  四、灌注桩病害

  钻孔灌注桩断桩的防治

  一、原因分析

  1.混凝土坍落度小,离析或石料粒径过大,导管直径较小(一般为25cm),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堵塞导管,且在混凝土初凝前未能疏通好,当提导管时,形成断桩。

  2.由于测量及计算错误,致使导管底口距孔底距离较大,使首批灌注的混凝土不能埋住导管,从而形成断桩。

  3.在导管提拔时,由于测量或计算错误,或盲目提拔导管使导管提拔过量,从而使导管拔出混凝土面,或使导管口处于泥浆或泥浆与混凝土的混合层中,形成断桩。

  4.提拔导管时,钢筋笼卡住导管,在混凝土初凝前无法提起,造成混凝土灌注中断,形成断桩。

  5.导管接口渗漏致使泥浆进人导管内,在混凝土内形成夹层,造成断桩。

  6.导管埋置深度过深,无法提起或将导管拔断,造成断桩。

  7.由于其他意外原因(如机械故障、停电、塌孔、材料供应不足等)造成混凝土不能连续灌注,中断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致使导管内混凝土初凝堵管或孔内顶面混凝土初凝不能被新灌注混凝土顶升而被顶破,从而形成断桩。

  二、防治措施

  1.混凝土要求和易性好,坍落度要控制在18---22cm,对混凝土方量大,浇筑时间长的大直径长桩,混凝土配合比中宜掺加缓凝剂。导管的直径应根据桩径和石料的最大粒径确定,尽量采用大直径导管。

  2.认真测量和计算孔深与导管长度,下导管时,底口距孔底的距离控制在25 - 40cm之间(注意导管口不能埋人沉淀的回淤泥渣中),同时要能保证首批混凝土灌注后能埋住导管至少l.0m

  3.在提拔导管时要通过测量混凝土的灌注深度及已拆下导管的长度,认真计算提拔导管的长度,严禁不经测量和计算而盲目提拔导管。

  4.在钢筋笼制作时,一般要采用对焊,以保证焊口平顺。当采用搭接焊时,要保证焊缝不要在钢筋笼内形成错台,以防钢筋笼卡住导管。

  5.导管使用前,要对导管检漏和抗拉力试验,以防导管渗漏。

  6.在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一般控制在2.0-6.Om的范围内,防止导管埋置深度过深。

  7.关键设备(混凝土搅拌设备、发电机、运输车辆)要有备用,材料(砂、石、水泥等)要准备充足,以保证混凝土能连续灌注。

  五、桥头跳车的防治

  主要影响因素有:

  1.台后地基强度与桥台地基强度不同,台后地基固结压缩;

  2.桥台基坑空间狭小,回填土压实度不够;

  3.桥头路堤及锥坡范围内地表填前处理不彻底;

  4.路堤自然固结沉降;

  5.台后填土材料不当,或填土含水量过大,压实度达不到标准;

  6.路面水渗入路基,使路基土软化,水土流失造成桥头路基引道下沉;

  7.软基路段台前预压长度不足,软基路段桥头堆载预压卸载过早,软基路段桥头处软基处理深度不到位,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