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

导航

教师招聘考试音乐学科备考资料:中国音乐体裁知识(二)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8-17

  中国音乐体裁

  21. 走唱:指带有歌舞色彩的曲艺形式,如西南诸省的"车灯"、湖北等地的"三棒鼓"、东北的"二人转",西北的"二人台",以及各地流行的"打连厢"、"花鼓"等。

  22. 拆唱:曲艺的一种表演形式。演员分角色演唱,不化妆,近似戏曲的清唱,但在交代故事情节时,仍穿插第三者口吻的叙述。如苏州滩簧、西南一带的"琴书"、西北一带的部分"小曲"等。

  23. 梅花大鼓:又名梅花调,20世纪初开始在北京、天津两地流传,脱胎于清末流传在北京北城一带的清口大鼓。演员自击鼓板,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琵琶以及扬琴等。梅花大鼓传统曲目中有不少取材于《红楼梦》,如《探晴雯》、《劝黛玉》、《黛玉悲秋》、《黛玉葬花》、《宝玉探病》等。

  24. 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华北及东北地区。它的渊源是清末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并传入京津地区的木板大鼓。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琵琶等乐器,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演唱上吸收了京剧的发音吐字与部分唱腔,段子中采用了大量"子弟书"的曲本。传统曲目有《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丑末寅初》、《风雨归舟》等。

  25. 西河大鼓:又名"梅花调"、"犁铧片",也一度叫作"河间大鼓"。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演出时定名为"西河大鼓",其前身是清代中叶流行于河北省中部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弦子书以小三弦伴奏,演员自弹自唱;木板大鼓没有弦索伴奏,演员自击简板和书鼓说唱。后来,这两种曲艺艺人拼挡演出,形成以鼓、板、小三弦伴奏的形式。后来舍木板改用铁犁铧片,舍小三弦为大三弦,在唱腔、唱法上作了改进和创新,使这一曲种在艺术上日趋成熟。

  26. 苏州弹词: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的杭嘉湖地区。清乾隆时已颇流行,其时已有艺人的行会组织光裕社。苏州弹词在体裁上为散文和韵文结合,并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上注意mo拟各种类型的人物,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乐器以三弦、琵琶为主,由演员自弹自唱。传统曲目以《珍珠塔》、 《玉蜻蜓》、《三笑》、《描金凤》、《白蛇传》等最著名。

  27. 天津时调:清末民初以来流传于天津(主要在船夫、搬运工人、手工业者、人力车夫中传唱)。它渊源于明、清以来的时调小曲,又和很多地区的民间小调有密切关系。伴奏乐器有大三弦、四胡、琵琶、笙、扬琴等。腔调有"靠山调"、"老鸳鸯调"、"新鸳鸯调"、"喇哈调"等。唱词句式有以七字句为主的,有长短句相间的。其传统曲目有欢快的《踢毽儿》、《放风筝》;也有悲凉的《光棍哭妻》、《后娘打孩子》、《秦楼悲秋》等。

  28. 单弦:原为八角鼓中的一种演唱形式,以一人操三弦自弹自唱而得名。兴起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当时的满族旗籍子弟开始编写、演唱八角鼓,创造了这种自弹自唱的演唱方式。八角鼓状为八角形,象征满清八旗。嘉庆九年(1804)华广生编订的俗曲集《白雪遗音》卷三中《酒鬼》一篇,是现存最早的单弦曲词。单弦是一种曲牌联套体的曲艺形式,曲牌众多,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适合于表现多方面的题材和反映现实生活。传统曲目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金山寺》、《武松杀嫂》、《孔雀东南飞》等。

  29. 山东琴书:发源于鲁西南的菏泽地区,产生于清代乾隆初年。原为农民自娱的庄家耍,即"玩局",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山东琴书的书目很多,分牌子曲、中篇、长篇三类。牌子曲书目产生最早,有以分回目演唱的全部《白蛇传》、《秋江》两种和一些段儿书;中篇书目中多是山东琴书的代表性作品,有《王定保借当》、《三上寿》、《梁祝姻缘记》等;长篇有《杨家将》、《包公案》、《大红袍》等数种。

  30. 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歌词多是悲悲切切的内容:"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九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家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

  31. 粤曲:用广州方言演唱,流行于广东及广西的广州方言区域,并流传到香港、澳门、东南亚、南北美洲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早在清道光初年,广东的八音班乐工就以粤曲清唱为业。粤曲和粤剧关系密切,音乐曲调、板式等方面和粤剧基本相同。但粤曲特别讲究唱功,突出声腔艺术,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创造。乐器伴奏,有以高胡为主的软弓乐队:高胡、扬琴、琵琶、横箫或长喉管等;有以二弦、提琴(广东民间乐器)为主的硬弓乐队:二弦、提琴、短喉管、月琴等。粤曲的早期曲目大都来自粤剧脚本,代表作品有《百里奚会妻》、《黛玉葬花》、《弃楚归汉》、《夜战马超》、《周瑜写表》、《秦琼卖马》等。

  32. 京东大鼓:20世纪30年代以来流传于天津等地。原为北京以东的香河、宝坻等地农民劳动之余演唱的"地头调"。京东大鼓长于说唱长篇鼓书,演员自击鼓板,伴奏乐器用三弦、扬琴等。唱词为七字句,有时可加"三字头"。传统书目有《杨家将演义》、《呼家将》、《包公案》等长篇和《杨八姐游春》、《大西厢》、《武松打店》、《王三姐挖菜》等短段。

  33. 乐亭大鼓:清代初年,河北省乐亭县流传一种"清平歌",后被称为"乐亭腔"。在演唱中,又经过改进提高,增加了书鼓、木板击节,渐渐脱离了民歌的演唱形式,发展为说唱艺术。乐亭大鼓的音乐唱腔丰富,刚柔相济,板腔、曲式完整,转调技法灵巧,是一种发展得相当成熟的板式变化体曲艺形式。曲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中、长篇书目有《杨家将演义》、《呼家将》、《包公案》等数十部;短篇唱段有《双锁山》、《樊金定骂城》、《王二姐思夫》、《大闹天宫》、《拷红》等。

  34. 潞安大鼓:发源于山西长治。长治在清代为潞安府建制,因以得名。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早期只用流水板演唱。伴奏乐器有三弦、二胡、低胡等,击节用书鼓、书板。演唱形式多为坐唱,六、七人为一组,各持乐器,分担角色,或齐唱,或独唱,行当齐全,红闹。

  35. 山东大鼓 发源于鲁西北农村,又名梨花大鼓、犁铧大鼓。早期只以敲犁铧碎片来演唱当地的民歌曲调,后逐渐发展成为有板式变化体结构的成套唱腔,击矮脚鼓,敲特制的半月形梨花片,由三弦伴奏的演唱形式,长期流传在农村中,由农民业余演唱。山东大鼓曲目丰富,中篇书有《三全镇》、《金锁镇》、《大破孟州》、《大送嫁》、《范孟亭推车》等;短篇段儿书有《东岭关》、《长板坡》、《河北寻兄》、《黛玉葬花》、《宝玉探病》、《李逵夺鱼》、《燕青打擂》等。

  36. 陕北说书:流行于陕西省北部延安、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以及道情、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陕北说书。演唱形式是由艺人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一般采用五字句或七字句,但又不受字数的局限。陕北说书的传统书目很多,如《花柳记》、《摇钱记》、《观灯记》、《雕翎扇》、《张七姐下凡》等。

  37. 东北大鼓:是广泛流传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主要曲种。由于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有奉天大鼓、奉派大鼓、奉调大鼓之称,后又称辽宁大鼓。最初的演唱形式是演唱者操小三弦自弹自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来击节,也叫"弦子书"。东北大鼓的曲调丰富,唱腔流畅,表现力较强。以说唱中、长篇书为主,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

  38. 开篇:苏州弹词演员在说书之前所加唱的与正书无关的短段。它和评话的开词,即开话之前先念诗、词、曲或韵白的作用相同。原为艺人定场、试嗓之用。清代以弹唱《珍珠塔》弹词驰名的马如飞,写了不少弹词开篇,有清光绪十二年刻本《马如飞先生南词小引初集》两卷。他善于从不同角度,运用"比"、"兴"手法,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又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语言、文字交替使用,使叙事和代言融为一体,使弹词开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9. 扬州弹词:是以扬州方言为基础的弹词系统曲种,流行于江苏扬州、镇江和南京一带。扬州弹词和扬州评话属于姊妹艺术,弹词形成较晚,约始于明末清初。早期为一人说唱,自弹三弦伴奏,后发展为双档演出,增添了琵琶伴奏。扬州弹词的唱词以对偶的七字句为主,叠加的单句称为"凤点头"。

  40. 四明南词:流传于浙江省宁波地区,原名"四明文书",形成年代已不可考。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时,在宁波白衣寺听过四明文书以后,称赞"南方词好",从此易名为"南词"。由于宁波、余姚、奉化等地都邻近四明山,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文书和江浙的"南词"而冠以"四明"二字。四明南词的唱词基本上是七字句。曲调有三十多种。伴奏乐器最初只有三弦和扬琴,后来逐渐增添琵琶、二胡、箫、笙、阮、双清和鼓板等。广泛流传的传统曲目有《双珠凤》、《珍珠塔》、《玉蜻蜓》等。

  热点推荐2017全国教师招聘信息汇总(最新)  特岗教师招聘岗位表|报名入口|公告汇总

  备考冲刺特岗教师招聘模拟题  教师招聘模考题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