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师招聘考试史前的美术文明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6-01
中我们知道作为哺乳动物的人类,在胎生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情况都是一胎一生,而双胞胎,三胞胎,甚至四五六七八胎确实也存在,但是相比概率少的可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在遥远的原始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条件更是不复存在,一胎一生的新生儿的存活率也是让人心痛的,同时,在艰苦的自然条件,疾病的困扰,与天斗,与地斗的漫长历练中,人类整体的寿命都是十分短暂的,三十多岁在那时可以说就已经是“人到中年万事休”了。人口数量,始终是人类早期活动的一大障碍,人少,斗不过猛兽,猎不到食物,更加不利于种族的繁衍生息。但是有一天,当原始人观察到池塘中的鱼儿、青蛙交配繁衍时,他们震惊了,他们石化了,面对着连绵不断的“小蝌蚪”的出现,瞬间就可以生产出一个连队规模的速度,尤其是两只青蛙用一种姿势就可以霸占整个池塘,各种羡慕嫉妒恨涌上心头,这种渴望造就了人们的幻想,什么时候,人类也可以如此迅速繁衍壮大起来,这种幻想又引发了创作,鱼纹、蛙纹开始和人类的面孔共同出现,表达自己对人口兴旺的一种极高的崇拜。生育的渴望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与此同时,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威伦道夫这个地方创作出的维纳斯说明了西方人也是有这种想法的,在这里,我想为佛洛依德点赞!
半坡遗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体墓地、各种生产及生活用品等遗迹遗物,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先民生产与生活情况。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为了保护这珍贵的史前文明遗址,中国第一所史前博物馆诞生了,在随后乃至现在,强大的旅游经济效益带动了半坡当地发展。在仰韶时期的众多类型里,除了半坡,还有王家村类型,在此值得另外一提的还有一个。
在离半坡遗址不远的东北方,河南省的西部,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已处于仰韶文化彩陶工艺的盛期,多为红地黑花,出现少量白衣彩陶,沿袭了史家类型的彤态和风格,与半坡类型彩陶风格迥异。典型遗址有河南渑池仰韶村、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遗址等。庙底沟类型的祖先们不知道是为什么,可能是生活在沟里面占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被终日的鸟语花香感染了,在其创作的作品上大分布出现的颜色黑多红少,纹饰主要有花瓣纹、钩叶纹、涡纹、三角涡纹、条纹、网纹和圆点纹等,亦有动物纹饰。其中花瓣纹的描绘最为精彩,纹饰交互组成,并不均匀周整,也没啥规律,但是,有一件作品却是又亮瞎了我们当代人的眼睛,那就是已经成为其代表器物的《花瓣纹彩陶盆》,此物现存河南省博物馆。除了造型和线条的运用之外,让我们来感受一下祖先们那超前的艺术构思,请注意,这件器物上的花瓣,在任意五片花瓣组成一朵花朵时,其中的任何一片花瓣又和旁边的花瓣组成了另一朵花瓣。换句话说,那就是花朵共用某一片花瓣,这样的设计简直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一样从那个时期的所有器物中脱颖而出,这是我们如今平面设计中的四方连续中的借代共用关系啊,难以想象在那个基本生存条件还受威胁的环境里,究竟有哪个原始人在原意忍着饥饿注视着陶盆在孜孜不倦的进行艺术构思呢。
仰韶文化的地盘大都分布在黄河的中游地区,在今天河南、陕西两省较多,那么我们随着黄河网上走,来到了甘肃、青海一带,在这里,原始美术彩陶的最高成就代表文化出现了,北方人居住的场所在建筑学上我们统称为穴居式,所以窑洞这种形式到目前北方的广大农村里依旧存在,又所以在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里的旁边的一条沟沟里,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个老外,没错,又是他,1923年---1924年那两年,这个不安分的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又一次发现了新的文明的遗迹,这就是我们后来又以地名冠之以名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人在日常生活中,制作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彩陶尤其是彩陶的成就最为夺人眼球,在整个用于陪葬的陶器之中,彩陶能占据了百分之八十以上!马家窑的灿烂与仰韶有些许的类似,所以在刚开始,安特生就把马家窑文化称之为“甘肃的仰韶文化”,到了1944年-1945年夏鼐先生(原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到甘肃进行考古工作,为了确定马家窑期与寺洼期墓葬的关系,发掘了临洮寺洼山遗址,认识到所谓甘肃仰韶文化与河南仰韶文化有颇多不同,认为应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址作为代表,称之为马家窑文化。此后马家窑文化在学术界得到承认,它以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向世人展示了图案精美、内涵丰富、数量众多,达到世界巅峰的彩陶文化。
马家窑文化区系中主要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三种陶器,以彩陶造型最有代表性。这三种彩陶类型是一脉相承发展的,在造型和纹饰上,有其共同的特征,但也有各自的特色。无论是何种类型,马家窑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将装饰纹样完全抽象化了,会向一下我们之前看到的仰韶文化中的娃纹,舞蹈纹吧,还是在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真实再现的描绘,而马家窑文化的纹样主要以抽象的装饰纹样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