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

导航

2017年教师资格《美术》(初级中学)模拟试卷(4)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3-23

  二、简答题

  27.【参考答案】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一代书画大师齐白石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似与不似”也是中国艺术的一条美学原则,尤其是绘画作品,意思是说绘画作品不能不逼真,画什么东西不像什么东西,这是对观者的欺骗。但又不能拘泥于物象外在的形象,而应该抓住物象特有的内在本质,发挥艺术想象,或突出或夸张,融人作者的情趣思考。体现不同于其他物象的独有特点。在“是这一物象又不完全只是这一物象”之间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

  28.【参考答案】

  视觉性是美术存在、表现和发生作用的基本特征,因而美术又被称为视觉艺术。所以,美术课程应该充分体现视觉性.让学生多观察、多感受,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较强的视觉意识,用眼睛感受事物的整体和细节,对视觉现象感兴趣。美术课程弥补了现行中小学课程的局限,拓展了儿童的另外一种感受知识、表达思想和感情的途径和方法。

  29.【参考答案】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区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衔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并突出美术学科特点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

  30.【参考答案】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开展基本的美术教学活动的保障,也是提升美术教学的水准和扩大美术教学范畴的需要。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可以开阔视野,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美术教学建立在广阔的课程资源背景中。

  三、案例分析题

  31.【参考答案】

  (1)该老师在本堂课中分别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方式。(2)首先该老师在上风景写生课前引导学生自己收集风景画,并且在课程开始时引导学生自己介绍喜爱的风景画,学生主要运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是完全了解的.在这种自觉的状态下主动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该老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一步让学生发现、述说、感受家乡的美丽,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学生主要运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是教师指导学生分组,以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的高度组织化的教学方式。优点是主张学生更主动和充分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该老师引导学生自己选取绘画的角度,描绘学校周围美丽风景,学生运用了探究式学习,优点是帮助学生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促使他们进行独立地思考,同时还使得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参考答案】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也是本次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综合·探索”学习提供了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新课标中关于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既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美术“综合·探索”课程不只是内容的综合,也是形式的综合。本堂课教师在同一个主题内容下设计的两个课时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观察能力。第一课时教师组织教学时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并观察,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家乡文化的认识会有更深的印象,为第二课时奠定基础,在第二课时很好地利用了第一课时中学生的实践,使课程能够更深入地进行。

  四、教学设计题

  33.【参考设计】

  【课题】《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的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教学过程】

  环节一:交流导入

  1.请大家静下心来听我们教室中回响的音乐,边听音乐边来看几张风景图片。(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漓江,世外桃源的泸沽湖,美丽神秘的九寨沟)

  2.中国的自然山水十分美好,这些大河山川是我国山水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看中国山水画——古代和当代),由此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烘托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进入接下来的课程)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提问:你了解中国山水画吗?对山水画有什么感受?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而且寄托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同时也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感受。

  师:大家坐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教室里,一定觉得中国山水画离我们好遥远,但现在我们就要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做一次亲密接触。

  展示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描写山川的美好诗句,请小组汇报搜集的有关诗句。

  欣赏感受

  教师提问:这是谁的作品?采用的是什么构图形式?画面画的是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一首诗吗?作者展现了怎样的意境?教师小结:著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画的《万山红遍》画面采用直构图,以体现山的宏伟气势、山树森茂、重重叠叠,几道瀑布飞泻而下,打破了画面的沉静;那道道弯弯的泉水,不仅穿透画面的直构图。使画面生动多姿,更使人如身临一个理想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王国。

  设问:指出下列山水画属于哪种艺术风格?教师小结: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等。

  中国山水画在空间的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

  就是把山水画家自己看作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就像人观盆景状。这样,千里江山也可尽收眼底,或用长卷的形式表现.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画十分繁复的山岭,中国山水画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

  教师示范墨分五色以及表现各种山石的皴法,如披麻皴、雨点皴、荷叶皴。笔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种皴法和点苔法等;墨法中湿者为“染”,干者为“擦”,还有“破墨”、“积墨”等。

  (设计意图:循循善诱,穿插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山水画的意境)

  环节三:巩固实践

  观看一段农夫山泉的山水广告片,小组讨论片子展现了怎样的意境?中国的自然山水十分美好,与中国的山水画有什么关系?你觉得山水画把自然山水的美表现出来了吗?在画中,除了自然的景色还有其他的内涵吗?

  作业要求:选几句你喜欢的诗句,用你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

  环节四:展示评价

  学生山水作品欣赏,同学问互评,教师小结。

  环节五:课后拓展

  观察自然风景,通过绘画或者诗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笔法:中锋运笔、侧锋运笔

  墨法:积墨法、破墨法

  皴法

  【教学反思】(略)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