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招聘考试历史学科高频考点(六)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7-31
中本专题复习时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古代手工业要注意掌握冶铸、陶瓷、纺织、造纸等主要手工业部门技术进步的情况,注意联系鸦片战争后传统手工业破产情况和新中国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内容。②古代商业的发展要注意从商品、市场、货币等方面掌握每个时期发展的表现,还要注意中国重农抑商经济政策对商业发展的影响。③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要注意联系晚清时期被列强入侵所摧残的内容,并联系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比较。④城市化问题要注意将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以及欧美有关工业革命后城市化的内容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释疑解惑】
1.古代官蕾工商业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营工商业,其目的不是为了扩大再生产,而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消费需要和为封建王朝聚敛财富。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是最奢侈的消费者,他们所需要的各种手工业品虽然可以用贡或赋税的方式直接从民间掠夺,但仍有相当大一部分要靠自己的作坊手工业生产。毫无疑问,官办手工业所生产的产品基本上是供上层统治消费的,因此属于非商品性质。
官办手工业的产品往往具有最高的工艺水平,其原因在于:第一,皇室、贵族、百官需要享用最高级的手工艺品;第二,官营作坊中往往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有条件生产这些产品;第三,官营手工业既然不是商品生产,统治者又具有穷奢极欲的特性。所以,在生产上就不计成本,不惜浪费。
官营手工业扼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室和官僚是最富有的阶层,他们需要的各种生活用品和奢侈品的数量极其庞大,因此,也是社会上最大的消费者。然而,由于其所需要的各种名目繁多的物品绝大部分是由官营手工业直接提供的,致使民间工商业失去了这一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同时,由于官府凭借强大的政治特权,直接控制着盐、铁、茶、酒等人民日常生活需求量最多的几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并用严刑峻法禁止民间自由经营,这就进一步缩小了商品生产与流通的范围,限制了自由竞争,严重地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晚清时期我国传统手工业的兴衰情况
鸦片战争后,手工业发生显著变化,一部分手工业部门衰落,另一部分手工业部门则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走向衰落的手工业主要有以下部门:①那些与进口洋货直接对抗的手工业,受到洋货的冲击而衰落。受到打击最严重的是分布最广的农家棉纺织业,其次是土法炼钢、制针、制烛、木版印刷等行业。②有一些行业,虽然没有受到洋货的冲击,但由于自然原因,在鸦片战争后也衰落了。这主要是一些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兴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业,它们的兴衰随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陕西的采伐业,由于老林伐尽而衰落;广东的冶铁业和云南的铜矿业,因矿藏资源枯竭而衰微。③出现衰落的还有官府手工业。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民战争,摧毁了清政府在江南的官营丝织业机构;还有军火手工业和传统制钱业,逐渐为同类的机器制造业所代替。
也有一部分手工业得到发展。①土洋长期并存、机制品无法完全取代的手工业品。如造纸业,虽然受洋纸进口的冲击,但土纸制造业并未受到严重影响而继续发展,这与印刷业不断进步、纸张市场需求量大,以及国产纸有一定特色有关。②一些较少受外国商品竞争或者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手工业继续发展。③一些依附于国际市场和适应外国资本需要的手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如茶业和丝织业,受出口贸易刺激得到发展。另一部分如铜锡制造业、煅铁业等,主要是为外商轮船和外资船厂提供零部件,从而扩大了生产规模。这些有所发展的手工业大都处于手工业集中、与国外市场联系便利的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区。
从总的情况看,鸦片战争后,少数手工业衰落了,多数手工行业向前发展着。不过,晚清手工业的部分发展是一种依附性发展,其兴衰随着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其发展极不稳定,未能在晚清时期大规模地向现代机器工业转变。
3.明朝中后期重商思想出现的原因
明朝中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重商思想普遍出现,市民和手工业者的反抗斗争不断爆发。
在对外通商问题上,明初是厉行“海禁”的。到明朝中叶,中央政府内部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斗争相当激烈。以朱纨为中心的一派反对对外通商,主张对海盗采取严厉镇压的政策,由此遭到沿海地主阶级的反对,朱纨一派最后失败。这说明随着商业资本的日益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上升,商人和地主在明政府内有了自己的代言人,代表通商利益的官僚、地主在政治上已经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
明初,官僚不准经商,尤其是禁止四品以上的官员经商。虽然有些官僚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为官者暗中也从事商业活动,但这是不合法的,是不敢公开的。而到了明中叶,官僚经商比较普遍,不论大官、小官,还是文官、武官,就连皇帝、贵族、外戚都抢着做买卖,经营手工工场。
明中叶后,出现了一些重视商业的政治家、思想家,如徐光启、李贽、许孚远等。在徐光启的思想中,反映了许多保护商人权益的要求;李贽坚持要封建政府减税以“惠。商”;许孚远坚持反对“海禁”,要求进行海外贸易。
4.中国近代现代城市的演变情况
鸦片战争后:
(1)概况:①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城市的发展也深受影响。《南京条约》规定在东南沿海开辟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这一时期,原有的商业中心广州和新兴的上海商业贸易最为兴盛。上海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是进出长江流域的门户,水陆交通便利,周围物产丰富,商品经济发达,市场广大。到19世纪50年代,贸易中心逐渐由广州移到上海。《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规定增开汉口、九江、烟台、南京、镇江、汕头、琼州、天津等多处通商口岸。与此同时,英、美、俄等国商人在香港、广州、上海、汉口、九江、福州和厦门等地开设了许多船坞和工厂。19世纪90年代,《马关条约》又规定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为商埠,列强还取得了在内地开设工厂的特权。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大量修筑铁路,建立厂矿企业。②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时期,中国城市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在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上海、天津等地开设了许多军用和民用企业。随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办了许多民族工业。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此时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及平津地区。纺织中心也由长江下游的上海等地向北向西发展,天津、青岛、武汉等地成为新的纺织中心。
(2)特点:①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平津等地。②上海成为经济发达城市。③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内地城市也逐渐发展。
(3)原因:①海运、水陆交通便利及铁路运输的发展。②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③众多通商口岸的开辟。④民族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工矿企业的兴起。
新中国建立后:
(1)概况: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长,1953年比1952年增加660多万人,比1949年增加2000多万人。随着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工矿业的发展,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并在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地区形成了城市轴线,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家确定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城市为经济特区,又进一步开放了天津、上海、福建、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此后,海南岛成为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许多内地省区也设立了一些开放城市。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小城镇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些乡镇已经向城市化迈进,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2)特点:①主要分布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并不断向内地扩展。②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城市发展较快。③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并逐步向城市化发展。
(3)原因:①一些城市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②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