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

导航

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5-29

  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由于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属于联结派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形成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巴甫洛夫发现经典性条件作用,并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原理;第二步是华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运用于学习领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发展成为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时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华生相信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模式适于用来建立人类行为的科学,如果将这种模式加以扩展,可以解释各种类型的学习和个性特征。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怒、爱),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新的刺激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包括习得、消退、泛化与分化。在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叫做条件反应的习得过程。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称为消退现象。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属于刺激的泛化。如果只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刺激不作反应,则出现了刺激的分化。

  二、桑代克的联结一试误学习理论

  桑代克联结论的基本观点可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过程和规律的认识上。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公式是S-R。他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并不需要中介作用。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建立的。

  2.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这种理论又被称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论。

  3.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桑代克发现的学习律仍然有些简单和粗糙,不能完善地说明学习的根本规律。他以试误概括所有的学习过程,忽视了认知、观念和理解在学习中的作用,抹杀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桑代克的根本错误在于背弃了反映论的观点,取消了反映过程,认为情境与反应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中介,这是一种简单化的机械主义的观点。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桑代克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奠定了基础,斯金纳则系统地发展了这一理论,并使之对教育实践产生巨大作用。

  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解释应答行为的产生,而操作性条件反射论可以解释操作行为的产生。

  斯金纳认为,有机体做出的行为与随后出现的条件刺激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该行为发生的概率。他把凡是能增强行为出现频率的刺激或事件称作强化物。正强化是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反之,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复杂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塑造而获得。他强调程序教学,即把各门学科知识按其内在逻辑顺序分解,使学习由浅人深,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以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可以利用教学机器进行,这为现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持。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其关于学习的基本思路,即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在注意过程中,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情境的各个方面。在保持过程中,观察者记住了从榜样情境中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语言的形式将它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存储。在复现过程中,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境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化为外显的行为。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奖励。他还认为习得的行为不一定都表现出来,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已习得的行为,会受强化的影响。强化分为三种:1. 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2.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3.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个体行为习得的观察学习途径。该理论关于强化的见解,对我们从整体上认识人的行为的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但其研究成果缺乏对教育情境中的实际观察学习的研究,且对教学中运用示范的问题没有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因此,他的示范教学观还不成熟。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