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

导航

2016年中级商业经济师考试重点:物流管理概述

来源 :考试网 2016-05-24

2016年中级商业经济师考试重点:物流管理概述

一、包装合理化

(一)包装的概念和包装的作用

1.定义: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商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

包装一般分为商业包装和工业包装,工业包装又称为运输包装。

2.包装的作用:(1)保护商品;防止商品损坏腐蚀等;(2)提高效率;方便存储、搬运、销售等;(3)传递信息。可以识别和追踪商品,而且也是装卸的指导。

(二)包装合理化的措施

包装合理化不仅是包装本身的问题,而且也关系到物流整体效益(刚才讲的作用),因此,可以实现微观包装效益与整体物流效益的统一。

1.适当包装:是内装物品在物流过程中不受任何损害的最低限度包装。在设计包装时,需要注意:必须对商品进行充分的保护;要便于进行封装、开捆或拆箱等操作;包装物要便于回收或处理;包装标志要准确、清晰,便于辨认;成本要适当。

2.标准化包装:《包装单元商品尺寸》按国际标准化组织拟订的集装模数尺寸规定了商品流通过程中包装单元商品的最大底平面尺寸为1200mm×1000mm,1200 mm×800 mm;1100 mm×1100 mm。

二、装卸搬运合理化

(一)装卸搬运的概念和作用

1.概念:指在同一地域范围内进行的,以改变商品的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2.作用

(二)合理化的措施

1.防止和消除无效作业。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合理规划装卸方式和作业过程。①确定计划任务量;②做出详细的作业规划;③确定装卸搬运设备需要的台数和技术特征。④编制装卸作业进度计划。

(2)提高被装卸商品的纯度

(3)选择适当包装

(4)提高装载效率

2.提高商品的装卸搬运活性。

活性指数:散放在地上的商品其活性指数为0;装在箱中为1;装箱后码放在托盘或其他支垫上时为2;放置在无动力车上时为3;处于运行状态的,如放置在运输机上的商品为4。

三、储存合理化

(一)储存的概念和作用

1.概念

2.作用:调节供应和需求;进行商品整合;支持企业的销售服务。

(二)储存合理化的前提

1.遵循仓库网络规划的原则

(1)一致性。与所在地区以及服务对象的经济、地理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发展规划一致。

(2)服务性。不能脱离市场需求,服务不足或服务超前都不可取。

(3)经济性。仓库建设会使大量成本和问题沉淀下来,对所属企业和所处地区产生长期的影响。

2.合理确定仓库数量。

仓库的多少受到物流成本、顾客服务的需要、运输水平的高低、中转供货比例、单个仓库的规模、计算机网络的运用等因素的影响。

(1)物流成本

一般而言,随着仓库数量的增加,运输成本和失销成本会越低,存货成本和仓储成本会越高。

库存的平方根定律:

未来的库存量=现在的库存量乘以未来仓库数量与现有仓库数量比值的平方根。

便于理解:未来库存量与现在库存量的比值=未来仓库数量与现有仓库数量比值的平方根。

(2)客户服务的需要:仓库越多,能更为及时的满足顾客需求。

(3)运输服务的水平。运输水平越高,就可以适当减少一些仓库。反之,则需要更多的仓库。

(4)中转供货的比例。中转供货是相对于直达供货而言的,直达供货是指产品直接从生产商运往客户手中,中转则是经由物流网点暂时存放,然后再运往客户手中。

当一个地区中转供货的比例小,直达供货的比例大的话,那么,需要的仓库数量较少,单个仓库的规模较大;反之,当这个地区或企业的中转供货比例大,直达供货的比例小的话,那么,需要的仓库的数量较多。

(5)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可以提高效率,适当减少仓库的数量。

(6)单个仓库的规模。当单个仓库规模大,且计算机网络水平高的时候,可以适当减少仓库数量。

四、运输合理化

(一)运输的概念和作用

1.运输的概念。

运输是用设备和工具,将商品从一地点向另一个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

2.运输的作用。

将商品从a点到b点,创造了空间效用。

(二)运输合理化的措施

1.减少运输环节。

2.正确选择运输工具: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以及运输工具载重量的大小等。

3.优化运输路线。可以使用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方法来计算、优化运输路线。

4.提高车载率。既能最大化利用车辆的载重量,又最大化利用车辆的容积,其中一个方法是轻重配装法。

5.开展联合运输,发挥综合运输体系功能。

联合运输:是指由两种或以上的运输方式,或者同一运输方式的几个不同运输企业,遵照同一的规章和协议,联合完成某项运输任务。

五、流通加工合理化

(一)流通加工的概念和作用

1.概念

流通加工是指物品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

2.作用

(1)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

(2)方便客户。有的客户可能需要产品的数量小,通过流通加工的话,可以实现这一点。

(3)提高加工效率及设备利用率。流通加工点可以采用效率高、技术先进、加工量大的专门机具和设备。

(4)充分发挥各种输送手段的效率。

大批量运输之后,承接小批量运输等,流通加工可以实现这一点。

(二)流通加工管理与合理化评价

1.流通加工管理

(1)加强流通加工可行性研究

(2)加强流通加工的生产管理

(3)加强流通加工的质量管理

2.流通加工合理化评价

利用两类指标进行。一类是流通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指标。第二类是流通加工环节日常管理指标。

(1)增值率

增值率=(产品加工后-产品加工前价值)/产品加工前价值×100%

(2)品种规格增加量及增加率

品种规格增加率=增加品种数/加工前品种数×100%

(3)资源增加量

新增出材率=加工后出材率-原出材率

新增利用率=加工后利用率-原利用率

六、配送合理化

(一)配送的概念和作用

1.概念: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2.配送的作用

从供方和需方分别来看。

(1) 从供方的角度来看,主要有:物流成本得以控制;实现库存集约化;提高顾客服务水平促进销售;有利于把握市场信息;有利于实现商物分离。

(2) 从需方的角度来看,主要有:降低进货成本;改善库存水平,使零库存成为可能;减少采购、验收和入库费用;减少交易次数、降低物流整体成本;提供流通加工服务、促进销售;促进信息沟通。

(二)配送服务的种类

1.按配送商品种类和数量不同

(1)单(少)品种大批量配送:A类商品。

(2)多品种、少批量配送:B、C类商品。

(3)配套成套配送:与多品种、少批量配送类似。

2.按配送时间和数量不同

(1)定时配送

按客户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配送,每次配送的品种及数量可按照计划执行,也可以在配送之前以约定的联络方式确定配送品种及数量。

缺点是:如果配送数量变化较大,会使配送运力安排出现困难。

(2)定量配送

按照客户要求的数量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配送。优点:由于时间不严格限定,可以将不同客户的商品攒到一起进行配送,提高车辆满载率。

(3)定时定量配送

按照客户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数量进行配送。缺点:计划不容易制定,特殊性较强。

(4)定时、定线路配送

在规定的路线上制定到达时间表,按运行时间表进行配送,客户按照规定路线站及规定时间接货及提出配送要求。优点:有利于计划安排车辆和人员。在配送客户较多的地区,也可以免去过分复杂的配送要求所造成的配送组织工作及车辆安排的困难。

(5)即时配送

完全按照客户要求的时间和数量进行配送。缺点:对客户需求准确性的依赖程度高,否则配送计划难以实现。

3.按照组织者不同

(1)自营配送:自己组织;适合大型连锁企业。

(2)外包配送:外包给其他企业组织。

(3)共同配送: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

(三)配送合理化的措施

1.合理规划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的网络规划与仓库网络规划相似,也必须考虑配送中心数量与物流总成本之间的关系,在满足客户配送需求的前提下,使配送成本尽可能降低。

2.开展共同配送

(1)共同配送的优点:①从货主的角度看,共同配送能在提高物流效率(减少运费,减少物流人力成本)的同时,利于少量、多频度、小单位配送业务的推广。②从汽车运输业者的角度看,实行共同配送可以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促进输送单位大型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也是车辆融通以及装载效率提高成为可能,而且通过共同配送扩大了多频度、小单位配送这样的顾客服务的范围,提高了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③从社会的角度看,共同配送排除了交错运输,减少了在途车辆,可以有效缓和交通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等。

(2)共同配送的组织形式

1)同产业间的横向共同配送

2)异产业间的横向共同配送

3)纵向共同配送

3.科学制定配送计划

配送七要素:商品、客户、车辆、人员、路线、地点和时间。

4.优化配送路线

(1)确定配送线路规划的目标。

(2)配送路线选择的制约条件:满足所有收货人对商品品种、规格和数量的要求;满足收货人对商品送达时间范围的要求;在允许通行的时间段内进行配送;各配送路线的商品量不得超过车辆容积和载重量的限制;在配送中心现有运力允许的范围内配送。

5.提高配送车辆车载率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