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

导航

高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必考考点:社会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来源 :考试网 2017-05-17

  社会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发展过程

  1979年,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讲话中初步表露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大会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党的十五大对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又做了进一步阐释。 "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一方面,它明确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表明了我国现阶段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

  另一方面,表明我国实现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亦即正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具体指从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开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概念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发展过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非公有制经济是必要补充;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3)理解要点:

  ① 以公有制为主体,不等于以国有经济为主体。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体现在产业属性、技术构成、科技含量、资本的增殖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

  ②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监管。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因此与之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也就必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对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就业、活跃城乡市场,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二)资源配置方式与市场经济

  1、资源配置

  现代经济学是指由马歇尔创立新古典经济学以来的经济理论。现代经济学认为: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生产和消费间的关系是全部经济研究的出发点。

  生产的本质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只有投入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原材料、机器设备等,才能生产出产品。

  消费的实质是对产品的需要。需要的两个特点:一是需要的无限性;二是需要的层次性。

  资源(生产要素或要素):为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资源通常包括:①人力资源,即劳动;②土地、矿藏、森林、水域等自然资源;③由这种初级资源生产的为生产所必需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资本资源。

  资源的两个特点: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二是资源的多用性 。

  经济学的基本矛盾:资源是稀缺的,需要又是无限的。这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由基本矛盾产生经济问题:如何最优地或有效的配置资源。

  资源配置:一定量的资源按某种规则分配到不同的产品的生产中,以满足不同的需要。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至少包括两个内容:①稀缺资源应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②稀缺资源应尽可能多地由生产效率高的生产者使用。

  现实经济中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的两种表现:①部分产品滞销和部分产品脱销并存;②低效率生产者得到较多的稀缺资源。

  2、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概念属于微观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决定了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为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

  不同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与利用方式:

  (1)自给自足经济基本上没有资源配置,因为每个个体占有资源,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不需要进行资源配置。

  (2)计划经济,所谓计划经济,是指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一种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资料和各种资源都为国家所有或主要为国家所有,企业只是政府的附属物。资源配置是通过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进行的。首先,中央政府要搜集和掌握有关资源的拥有量、社会对各种产品的需求量,然后根据政府的特定目标来编制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然后把这个计划按照行政层次逐层分解下达,最后到企业或其他生产单位。就是说,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等问题,企业或生产单位完全是计划地执行者,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

  (3)市场经济,所谓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一种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实现的。在市场经济中,每个消费者、生产者或经营者都是相互独立的,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一般不进行直接干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都完全由企业按照自己的经营目标,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和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的。在这里,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就如同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经济活动,从而支配着资源在社会范围内的配置。

  (4)混合经济,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混合体,根据不同情况发挥不同的作用。

  3、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含义,二者的区分在于以哪种资源配置方式为基础性方式。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

  市场经济的-般规定性和构成要素:

  一般规定性,主要表现在4方面:一切经济活动都被直接或间接按地纳入市场关系之中;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的。

  市场经济的存在和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4个条件,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构成要素:规范的市场主体;完善的市场体系;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分析

  (1)计划配置方式的缺陷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资源由国家各级行政部门按照指令性计划分配,也就是由政府直接来配置资源,统一调拨,统一分配是这种体制的特点。在这种计划方式下,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国家说了算,结果产销不对路,供求失衡现象相当明显,社会产品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我国解放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粮食、布料、豆制品、肉类制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个人消费晶完全凭票证定量计划供应。买粮要有粮票,买布要有布票,有钱没票是无法买到这些紧缺商品的。这就是当时经济生活的特征。

  (2)市场配置方式的运行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也相应地从计划方式转变为市场方式。市场方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稀缺资源从产品过剩部门流向产品缺短部门,由劣势企业流向优势企业,避免了资源和劳动的浪费,那么市场配置方式是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呢?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自主经营、自负赢亏,因此每个生产经营者都发挥了自己最大的潜能以获得最大的利润。

  (3)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市场与计划两种手段有机结合。

  为了克服市场自身的弱点和片面性,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但并不排斥计划,国家的计划方式还是必需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和体制框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 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特征。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 表现在:一是经济活动市场化, 二是企业经营自主化,三是政府调节间接化, 四是经济运行法制化。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 是指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 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 共同发展。第二, 在分配制度上,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第三,在宏观调控上, 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五十条决定。

  《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一框架包括五个部分:

  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②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运行的基础。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决定》提出的重点是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

  ③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必须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④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