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师生活常识:胃肠镜检查不能躲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08-07
中健康管理师生活常识:胃肠镜检查不能躲
胃镜的雏形源于吞剑术
最早的胃镜是德国人库斯莫尔在1868年发明的。他受民间艺人吞剑术的启发,用一根长的金属管,在末端装上镜子,伸进患者的食管和胃内,观察其中的情况。不过,这种简陋的胃镜容易戳破食道,不久就被废弃了。1932年,两位德国医生研制出第一个半可曲式胃镜,可弯曲30~40度,解决了柔韧性问题,且加宽了视野,成像更为清晰。1950年,日本医生宇治达郎成功发明软式胃镜的雏形——胃内照相机,成为现代胃镜的起源。虽然它是软式的,但同样令人痛苦不堪。3年后,光导纤维技术出现了,光导纤维内镜紧接着问世,更加柔软,可在胃部回转自如,解决了痛苦太大的问题。
胃镜走进我国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这就不得不提到南方医院消化内科老主任、中国消化内镜先驱——周殿元教授。1957年,他率先引入半可曲式胃镜,并实践了40多例胃镜检查,最小的患者才1岁多,年长的有80多岁。但胃镜进入体内不能盘圈,盲区很多,患者十分难受。有位患者过于敏感,难以忍受管子在体内移动,硬是自己抽出了设备,并把胃镜管子扯断了,险些酿成悲剧。
1966年,周殿元引入更为清晰、柔软可曲的光导纤维胃镜,患者痛苦更小。1973年,南方医院引入纤维结肠镜插镜技术,并于1974年进行了我国第一例肠镜下息肉切除术,使消化道病变可在内镜下切除,不再需要开刀。
消化内镜的发明、发展,最大的意义是让胃、小肠、结肠等空腔器官的诊断不再盲目,医生可直观地看出病变位置和发展阶段,并能直接进行病理取样甚至治疗。随着技术的进步,消化内镜微创诊疗技术既能将肿瘤完整切除,又能保留消化道正常机能,避免了外科手术(如开胸、开腹等)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且术后恢复快,一般2~3天就能出院。
胃镜检查无可替代
然而,公众对胃镜的接受度普遍不高,临床上害怕做胃镜的现象非常普遍,主要是觉得麻烦、痛苦。有病人说:“手指粗细的一根管子穿喉而过,人会本能地恶心呕吐,10分钟的检查就像一年那样漫长。”
殊不知,拒绝内镜检查是跟自己的生命过不去。中国排名前五的肿瘤里有4个是消化系统肿瘤,包括胃癌、食管癌、大肠癌、肝癌,但由于恐惧胃镜、肠镜,公众基本不会主动到医院筛查。
胃镜是发现早期胃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很难用其他手段代替。晚期胃癌可通过CT、PET-CT等手段发现,但治疗上为时已晚。当前,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如发展到进展期胃癌,5年生存率则低于30%。遗憾的是,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占全球40%以上,能早期发现的不足10%,远低于日本的70%和韩国的50%。
胃镜检查我国每年尚有2300万例,而肠镜检查仅有500万例。可我国每年大肠癌新发和死亡病例都占世界同期的20%。广东是我国结直肠癌的高发区之一,九成以上大肠癌来自肠息肉癌变,这一过程往往需要7~15年,肠镜可早期发现、切除息肉。
2015年,广州对10万名65~74岁居民进行大肠癌筛查,初筛后发现1.5万人存在大肠癌高风险,但仅有13.5%的人愿意接受结肠镜检查。广州市正在开展的大肠癌筛查,把目标人群范围扩大到50~74岁,约有208万人,而截至今年4月,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初筛患者仅有22万人。目前,检查出来的大肠癌病例,90%以上都是晚期,一般来说,病人经手术加放化疗,治疗费用至少35万元,但结肠镜检查仅需300多元。如是早期大肠癌,内镜下切除的治疗费不过5000元,仅是晚期大肠癌治疗费的零头。
因此,我们呼吁大家重视胃镜、肠镜,如在做胃肠镜时发现胃肠息肉等,可在内镜下直接切除。需要进一步做病理分析的,医生会直接在内镜下取样送活检,准确判断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