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护士资格证章节试题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护理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09-01
中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DIC辅助检查: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阳性、纤维蛋白原含量逐渐减低、3P试验阳性等。
【该题针对“第八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DIC病理特征是微循环内广泛性的微血栓形成,全身皮肤黏膜和内脏出血,受累器官发生栓塞与梗死。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全身广泛性出血、休克,甚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该题针对“第八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3、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血栓主要为纤维蛋白血栓及纤维蛋白-血小板血栓。
【该题针对“第八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4、
【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DIC病因:感染性疾病最多见,常见的有败血症、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内毒素血症、重症肝炎、麻瘆和脑型疟疾等。
【该题针对“第八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5、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微血栓形成是DIC的基本和特异性病理变化,其发生部位广泛,多见于肺、肾、脑、肝、心、肾上腺、胃肠道及皮肤、黏膜等部位。
【该题针对“第八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6、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及纤溶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该题针对“第八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7、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肝素是抗凝药物,若肝素使用过量可引起消化道、泌尿系、胸腔或颅内出血,部分病人可发生严重出血。若大出血不止,则须用等量的鱼精蛋白拮抗。
【该题针对“第八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8、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DIC病人早期在促凝物质作用下,凝血因子被激活,血中凝血酶量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循环血液中易有血栓形成。此期应及早进行抗凝治疗,常用药物有肝素、双嘧达莫(潘生丁)、右旋糖酐和阿司匹林等。其中肝素能抑制凝血机制,阻止DIC进展,使用越早效果越好,常为首选药物。
【该题针对“第八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9、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对DIC病人应及早进行抗凝治疗,常用药物有肝素、双嘧达莫(潘生丁)、右旋糖酐和阿司匹林。肝素能抑制凝血机制,阻止DIC进展,使用越早效果越好。
【该题针对“第八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10、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在促凝物质作用下,凝血因子被激活,血中凝血酶量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循环血液中易有血栓形成。最早的征兆是护士抽血取化验标本时,发现血液不易抽出、血液易凝固,严重病人皮肤上出现瘀点或紫斑。实验室检查见凝血时间缩短,血小板黏附性增高。
【该题针对“第八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二、A3/A4
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由题干可看出患者皮肤出现多处瘀点、瘀斑说明病人发生了DIC。也就是进入了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衰竭期:由于微循环内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和酸性环境中血液的高凝状态,使红细胞与血小板易发生凝集,在血管内形成微血栓,甚至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该题针对“第七节-过敏性紫癜病人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组织灌注量改变:
个体处于因毛细血管血液供应减少而造成细胞水平上的含氧量和营养降低的状态。
诊断依据:
1.四肢皮肤温度冰冷;
2.皮肤颜色改变:蓝色或紫色;肢体抬高时呈苍白色,下肢放低后仍不恢复;
3.皮肤发亮;
4.少毛,瘢痕周围皮肤萎缩;
5.坏疽;
6.指甲生长缓慢,干而且易折断;
7.跛行;
8.四肢血压改变;
9.伤口愈合慢;
10.动脉搏动微弱或消失。
患者皮肤上有瘀点、瘀斑,血小板40×109/L,血压70/50mmHg,可以诊断出患者组织灌注量改变。
【该题针对“第七节-过敏性紫癜病人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肝素和血液中的抗凝血酶Ⅲ(ATⅢ)形成复合体,加强ATⅢ对凝血酶及活性凝血因子Ⅸa、Ⅹa、Ⅺa及Ⅻa的灭活,发生抗凝作用。
【该题针对“第七节-过敏性紫癜病人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