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级护师内科护理学知识归纳:神经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9-07-13
中三、瘫痪的护理
(一)瘫痪的性质
瘫痪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中枢性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周围性瘫痪)。
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无肌萎缩。
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有明显肌萎缩。
3.运动障碍。
评估有否瘫痪,按0~5级划分:
0级:完全瘫痪。
1级: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肢体能作抗阻力动作,但未达到正常。
5级:正常肌力。
(二)瘫痪的病变部位
1.内囊病变:表现为一侧上下肢瘫痪,称为偏瘫。
2.一侧脑干病变:是一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及对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称为交叉瘫。
3.脊髓横贯性损伤:表现双下肢瘫痪,称截瘫。颈段脊髓横贯性损伤,是双侧上下肢均瘫痪称四肢瘫。
4.肌肉病变:是单肌或一组肌肉瘫痪,称肌肉性瘫痪。
(三)瘫痪的护理措施
1.患侧肢体应放置功能位置。
2.急性期后(约发病1周左右):肌张力开始增强,患肢出现屈曲痉挛,应尽早对患侧肢体进行被动运动及按摩,可促进自主神经的恢复,改善面部血循环及营养状况,被动运动还可对病人大脑形成反馈刺激;患肢肌肉恢复到一定程度时应及时协助病人离床行走,逐步锻炼直到恢复运动功能。
四、昏迷的护理
(一)昏迷的病因
可分脑部病变及全身性病变两大类。
1.脑部病变: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如脑炎、脑膜炎、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死;大脑占位病变如脑肿瘤、颅内血肿。
2.全身性疾病:包括中毒性肺炎、败血症;心血管病如高血压脑病、肺性脑病、阿-斯综合征;内分泌及代谢病如糖尿病昏迷、肝性脑病、尿毒症;理化因素所致如CO中毒、中暑、农药中毒、巴比妥等中毒。
(二)昏迷的程度
1.浅昏迷:随意运动消失,对声、光等刺激毫无反应,但强刺激,病人可有痛苦表情、呻吟及下肢防御反射等。
2.深昏迷: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各种反射消失,意识全部丧失。
(三)昏迷伴随的症状及体征
1.呼吸异常:鼾声呼吸并伴有一侧面肌瘫痪,提示脑出血;颅内压增高呼吸减慢。
2.脉搏慢而洪大:常见于脑出血、乙醇中毒。
3.偏瘫:脑血管病。
4.颈强直:是各种脑膜炎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体征。
5.瞳孔变化:脑疝病人可出现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消失。癫痫发作时,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
(四)昏迷的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昏迷程度,瞳孔有无变化。
2.确保呼吸道通畅。
3.对尿失禁病人勤换尿布,防止泌尿系感染及压疮的发生。
4.昏迷病人如有不安表情及轻微躁动应考虑有便意,可提供便器。如便秘3天可使用开塞露或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以防病人排便用力时导致颅内压高。
5.预防呼吸道感染,去除义齿,每日清洁口腔2次。
补充内容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一)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1.脑:脑又分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
(1)大脑:表面为大脑皮质所覆盖。
(2)间脑:位于大脑半球与中脑之间,连接脑干与大脑半球。
(3)小脑:与运动的平衡、协调有关。
(4)脑干:由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
2.脊髓:脊髓位于椎管内,是脑干向下的延伸部分,上端与延髓相连,下端以终丝终止于第一尾椎的骨膜。发出31对脊神经,是四肢和躯干的初级反射中枢,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二)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共有12对。
2.脊神经:共有31对,均发自脊髓的各段面。
脑神经:共有12对。
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位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