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师

导航

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要点(6)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5-24

  5.8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内容包括:

  (1)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

  (2)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即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若评价范围内还有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评价范围的共同影响。

  (3)分析典型h/日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h/日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h/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4)分析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范围及位置,并绘制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5)分析评价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即从项目的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污染控制措施等方面评价排放方案的优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如果有)提出解决方案。

  (6) 对解决方案进行进一步预测和评价,并给出最终的推荐方案。

  6.熟悉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原则与要求

  ⑴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方法: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分别计算,并按计算结果的最大值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⑵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参数选择采用的评价标准应遵循导则的相关规定。有场界排放浓度标准的,大气EI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场界排放标准。如预测结果在场界监控点处(以标准规定为准)出现超标,应要求削减排放源强。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削减达标后的源强。⑶在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内不应有长期居住的人群。

  7.掌握大气EIA结论与建议的主要内容 ⑴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根据大气EI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评价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⑵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根据大气EI预测结果,比较污染源的不同排放强度和排放方式(包括排气筒高度)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并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⑶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必须保证污染源的排放符合排放标准的有关规定,同时最终EI也应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根据大气EI预测结果评价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并提出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给出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⑷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根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⑸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评价项目完成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能否满足环境管理要求,并明确总量控制指标的来源。⑹大气EIA结论。

  8.了解附录中对EI报告书附图、附表、附件的要求

  ⑴基本附图要求: 表8.1 基本附图要求

序号

名称

一级

二级

三级

1

污染源点位及环境空气敏感区分布图

2

基本气象分析图

3

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图

 

4

复杂地形的地形示意图

 

5

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⑵基本附表要求 表8.2 基本附表要求

序号

名称

一级

二级

三级

1

采用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表

2

污染源调查清单

3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分析结果

4

常规气象资料分析表

 

5

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达标分析表

 

  ⑶基本附件要求: 表8.3基本附件要求

序号

名称

一级

二级

三级

1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原始数据文件

2

气象观测资料文件

 

3

预测模型所有输入文件及输出文件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