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师

导航

2017年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讲义:第三讲大气环境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5-02

  第三讲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于2008年12月31日发布,2009年4月1日实施

  一.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大纲的要求是:

  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方法;

  2.掌握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

  1.术语和定义(P33-36)

  1.1环境空气敏感区 1.2常规污染物 1.3特征污染物

  1.4大气污染源分类 1.5大气污染物分类 1.6排气筒

  1.7简单地形 1.8复杂地形 1.9推荐模式

  1.10非正常排放 1.11长期气象条件 1.12复杂风场

  1.13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2.1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

  Pi=(Ci/C0i)*109,其中Ci是指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是指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2.2 Pmax和D10%

  Pmax:当污染物数i大于1时,Pi中的最大者;

  D10%:和Pmax对应的距离。

  2.3评价工作等级分级判据:

  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一级Pmax≥80%,且D10%≥5km

  二级其它

  三级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XD10%为边长的矩形,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且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评价范围为半径为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的矩形区域。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米的范围。

  二.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大纲的要求是:

  1.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2.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要求;

  1.调查与分析对象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改、扩建项目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只调查拟建项目工业污染源。

  2.调查的内容及要求

  不同级别的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不同。评价级别越高,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越多。

  一级评价项目需进行以下六方面的调查:⑴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①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②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消减量,有上述3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③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估算其非正常排放量。④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其取值为0∽1。⑵点源调查统计内容。⑶面源调查统计内容。⑷体源调查统计内容。⑸线源调查统计内容。⑹其他需调查的内容。包括建筑物下洗参数、颗粒物污染源粒径分布等。

  二、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逐级适当从简。

  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

  大纲的要求是:

  1. 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因子与监测制度;

  2. 熟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原则;

  3. 熟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内容;

  1.监测因子: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常规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中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TJ36-79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均为监测因子;对于毒性较大,又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按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2.监测制度:一级评价项目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监测,必要时做二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

  3.监测布点原则:

  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全面、客观、真实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

  一级评价项目: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八个方向上各设置一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个监测点。各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各监测期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监测点位置应重合。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监测点位,应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

  二级评价项目: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90°、180°、270°四个方向上各设置一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加密布点。

  三级评价项目: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180°两个方向上各设置一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加密布点。

  城市道路检测点的布设还应结合敏感点的垂直空间分布进行设置。

  监测点周围空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小于30°,监测点周围应有270°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原则上20米范围内没有局地排放源;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米范围内没有绿色乔木、灌木等。同时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保证。

  4.监测结果统计分析:以列表的方式给出个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的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情况;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四.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大纲的要求是:

  1.熟悉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2.掌握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3.熟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

  1.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限,日照等。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

  2.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对于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分两种情况:①评价范围小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调查必须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②评价范围大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对于二级评价项目,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目。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年限要求为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3.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

  根据所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类别,遵循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的原则,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包括:时间(年月日时)、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

  4.常规高空气象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

  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常规调查项目包括:时间(年月日时)、探空数据层数、每层的气压、高度、气温、风速、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1次的距地面1500米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五.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大纲的要求是:

  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一般步骤;(共十步)

  ⑴.确定预测因子;⑵.确定预测范围;⑶.确定计算点;⑷.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⑸.确定气象条件;⑹确定地形数据;⑺.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⑻.选择预测模式;⑼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⑽.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因子和预测范围确定的原则;

  ⑴预测因子的确定:预测因子根据评价因子确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

  ⑵预测范围的确定:预测范围以项目为中心,同时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等进行适当调整,应覆盖评价范围。

  3.掌握各类污染源计算清单的内容;

  点源、面源、体源、线源的计算清单同它们各自的调查清单。见教材表3-2至表3-5、表3-8、表3-9。

  4.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点的分类;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点分三类:①环境空气敏感区;②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③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5.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及要求;

  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一般包括:①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②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③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④非正常排放工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⑤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二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为其中的①②③④项内容。

  三级评价项目可不进行预测。

  6.掌握常规预测情景组合;

  预测情景有五方面内容:污染源类别、排放方案、预测因子、气象条件、计算点。

  常规预测情景组合见下表

  序号污染源类别排放方案预测因子计算点常规预测内容

  1新增污染源

  (正常排放)现有方案

  推荐方案所有预测因子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小时浓度、日均浓度、年均浓度

  2新增污染源(非正常排放)现有方案

  推荐方案主要预测因子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小时浓度

  3消减污染源

  (若有)现有方案

  推荐方案主要预测因子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日均浓度、年均浓度

  4被替代污染源

  (若有)现有方案

  推荐方案主要预测因子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日均浓度、年均浓度

  5其它在建、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现有方案

  推荐方案主要预测因子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日均浓度、年均浓度

  7.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共有七点,见教材P51-52.

  8.掌握推荐模式的适用条件;

  推荐模式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估算模式适用于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

  进一步预测模式适用于评价范围小于等于50km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六.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大纲的要求是:

  熟悉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原则与要求;

  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得出。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再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

  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分别计算,按计算结果的最大值确定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无组织排放源,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大纲的要求是:

  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的主要内容;

  结论与建议的主要内容:⑴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⑵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⑶大气污染控制措施。⑷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⑸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