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仅仅学生知道 防追捧状元、攀比录取率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7-10
中高考成绩仅仅学生知道 防追捧状元、攀比录取率
不公布高考成绩能逼停应试教育的战车吗
但凡有考试,就有第一名和最后一名。近日有媒体报道,某省教育厅今年规定“高考成绩不公布”,只提供给考生本人,意在淡化高考成绩,压制愈演愈烈的应试风气,防止学校畸形攀比录取率、过度追捧高考状元,促使学校、家长落实素质教育,适应新一轮高考改革。
有人说,此举是向应试教育和“唯分数论”开了刀;也有人说,这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根本没触及问题的根本。
以往,高考成绩除了考生本人可以查,也同时下发到学校。依此,成绩出炉第二天,各中学的大战就展开了,比尖子生、比录取率、比上线率。尽管教育主管部门早已三令五申——“严禁炒作录取率”“严禁炒作高考状元”。但高考成绩一公布,总能在各地中学大门口见到各种各样的横幅:热烈庆祝我校一本上线率XX%;热烈庆祝我校XX获某省、某市、某区理科状元(文科状元)。
不把高考成绩告诉学校,是不是就没人攀比成绩了?有意思的是,有媒体随之报道,一些学校要求学生通过微信群等各种方式,第一时间向学校反馈自己的高考成绩,最终还是少不了一番排名和比较。可见,这一招禁令产生的效果着实有限。
想用一纸简单禁令,就叫停长期以来存在的掐尖儿拼抢现象,未免有些掩耳盗铃。因为真正应该改变的,是“唯分数论”的人才选拔方式和教育政绩观。
如今从基础教育到高招改革,教育改革百转千回,可高考依旧是悬在每一个考生头上的指挥棒,自然也成为检验一所中学教育质量几乎唯一的试金石;不仅关系到考生的未来,也跟老师的奖金、学校的排名和考核休戚相关。
你别看学校为之操碎了心的一本上线率、录取率,只相差区区几个百分点,却将直接影响下一届高一招生的生源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3年后这所学校的高考榜单。
只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必然要比出个短长、拼出个高下,这样拼分数的循环也只能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教育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仅凭一招一式难有改观,还是要“啃”下改革的硬骨头,从真正“育人”的角度出发,因材施教,多元评价和选拔人,让每个人都活成最好的那个自己。
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
日前,北京高考状元在网上走红引起热议,不是因为得了高分,而是他的一番关于“教育与阶层”的言论,一下子戳中这个时代的痛点。
面对镜头,他坦诚地说,“农村地区越来越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
同样的高考选拔制度背后,是一个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道路。对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中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而言,高考早已不是什么独木桥。摆在他们面前的路有很多:很小就参加过国际交流,见过不同的教育方式,可以选择在国内或国外上大学,再挑个自己喜欢的专业。
而在安徽六安的毛坦厂中学,在河北的衡水中学,那些来自三四线城市或是农村的孩子,每天在“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标语下埋头苦读,素质教育在这里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因为高考,才是他们领到新的人生入场券的唯一途径。
有人调侃说:“也许你一辈子努力达到的终点,也就是人家的起点。”而所谓“别人家孩子”的高起点,往往不仅是父辈积累的财富,而是更深厚的学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持续的投入。事实上,当人们吐槽教育中存在地域歧视等各种不公平,也恰恰是整个社会矛盾的集中映射。可哪里有绝对的公平呢?
从各个角度来看,教育在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依旧是相对公平的,它给寒窗苦读的穷孩子有了出头的机会和可能,也必然将有效地改善社会中现存的不公平的状况。
但请记住那个北京男孩的一句话:“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