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0-27
中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乜(miē)斜 叨(dāo)扰 央凂(měi) 穷兵黩(dú)武
B.赧(nǎn)然 嗾(sǒu)使 使劲(jìng) 蓦(mò)然回首
C.傩(nuó)神 伽(jiā)蓝 麇(qún)集 义愤填膺(yīng)
D.脚癣(xuǎn) 着(zhuó)意 庠(xiáng)序 令人咋(zé)舌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他的文章充满浓郁的爱国热情,紧密地联系社会现实,切中时弊,击浊扬清入木三分,令读者拍案惊叹。
B.近年来,一些大型的电子商务网站一般会利用 11月11日这天举行大规模的打折促销活动,此举引发的购物狂潮,令许多人自嘲已是入不付出。
C.2014十大流行语,既有宏大叙事,也有小清新;既有生命开阔情怀,也有人文关怀,它们不可能涵盖2014年全部的状态,但是仍能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气息和魅力。
D.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强调“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生如潮水,起起落落,若处高处,不必浊浪排空,目空一切,睥睨众生;若处峰谷,也不必显得分外落寞,一蹶不振,妄自菲薄。
B.父亲遭遇车祸,重病卧床,五岁男童带父行乞,稚能的肩膀扛起抚养父亲的重担,让人感动且又让人心酸。
C.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处理私挖滥采、治理矿难等问题上的态度是坚决的,措施是严厉的,但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
D.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我们不必为曾经犯过的错误而在心里一直耿耿于怀。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记忆远不如它本身那么确定,而是始终处于遗忘和被遗忘的持续斗争中,也就是说,我们仅仅能拾起历史的碎片、断裂的痕迹、稍纵即逝的且几乎无法理解的人类命运。
B.规模宏大设计独特的重楼环屋建筑群以其考究的营造方式和内在装饰,极大地超越了中国历史建筑内装,在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C.专家指出,“高考移民”损害高考的公正性,但学生是无辜的,各地政府都应以人本角度出发,维护莘莘学子的权益,加强户籍、学籍管理,防堵漏洞。
D.自唐至清,历代都对西湖进行疏浚,1400年来,主要工程就有23项,如果没有历代的疏浚,西湖恐怕早已湮没不存,今日的西湖文化景观遗产也就无从说起。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从古希腊人立下塞基洛斯墓志铭甚至更早的时候起,人们写作、歌唱与演奏音乐的目的就是为了赞颂神的荣光与人世的美好。②但即便如此,对丑与恶的表现也仅仅是停留在艺术层面上的,从未有人鼓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也如此操作。③当音乐史的长河逐渐流淌至近现代,作曲家们发现对暴力、扭曲、阴暗的描写同样是艺术美的一种④古典音乐一定不会是助长人性中“恶”的一面的催化剂。⑤将艺术与生活区分开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没有什么难度。⑥听过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人不会真去搞这么一场献祭仪式,热爱马勒交响曲的乐迷们也不会因为受其中悲观厌世情绪的影响而真去做什么轻生之举。
A.④①③②⑥⑤ B. ⑤⑥④①③② C. ④②①③⑤⑥ D. ③②④①⑤⑥
6. 生活处处有哲理,我们熟知的事物中往往蕴藉着独到的处世哲学,请仿照示例,选取两种其他的事物,用简洁的语言揭示其蕴含的哲理。(4分)
示例:筷子——生正直,为别人尝尽酸甜苦辣。
电梯——从不计较位置的高低,一生磊落,能上能下。
7.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段关于莫迪亚诺的简介。(5分)
10月9日,瑞典文学院宣布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法国作家莫迪亚诺。诺贝尔奖评委会的颁奖词称,莫迪亚诺的作品“唤醒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
莫迪亚诺是当今仍活跃于法国文坛并深受读者喜爱的著名作家之一,他1945年出生于法国巴黎西南郊,自幼喜爱文学,十几岁便开始尝试小说创作。就读大学一年后,他便离开学校专心从事写作。1968年,他的处女作《星形广场》一经出版便备受瞩目,其代表作有《暗店街》、《八月的星期天》等,还有《夜晚巡逻队》《环城大道》《凄凉的别墅》等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的畅销佳作,并获得过法国法兰西文学院小说奖和龚古尔文学奖。
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董强认为,莫迪亚诺的作品主题永远是关于回忆,“二战”的阴影随处可见,有点像水墨画,是忧郁的。著名翻译家柳鸣九认为,寻找是莫迪亚诺小说题材中常见的母题。主人公们到处寻找自己的避难所,或是寻找自己的血缘父亲,或是在寻找自己的过去。总之,他小说中的人物,就像漂泊的浮萍似的,都在寻找自己的根。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中国服饰文化的观念意蕴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之所以在其形制质料上注重葛麻丝帛和推崇黄色,在其社会功用上讲求森严井然的等级秩序,除了华夏民族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决定,还有其更为深层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味。
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首先是与祭天结合,敬天祭祖、崇拜神灵,成为一种礼制。《礼记·玉藻》正义引用郑玄之言:“名曰玉藻者,以其记天子晚服之事也。”这说明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首先源于皇帝祭天活动的有关服饰记录。“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这记录了当时天子大祭时所穿服饰的形制,即头戴饰十二旒的冠冕,每旒要以五彩丝线穿玉,前后下垂齐肩,身穿天子专用的龙袍,然后才可以祭祀天帝宗庙。
周代的礼仪,多出记录了敬天崇神的服饰规则:季春之月,“后妃斋戒,亲东向躬桑,禁妇女,毋观,省妇使,以劝蚕事。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供郊庙之服,无有敢惰”这就规定在这个月令里,尽量减少妇女劳务,严格禁止妇女过分地妆扮修饰,以便专事蚕桑丝服之事。因为所有这些都关系到祭天祭祖的礼服问题。所以不得有误,,从这里可以看出,周代的服饰首先是关系到崇敬天地的祭祀活动,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天神通过特定的服饰和一定的仪式与人相连。可见当时的礼仪离不开华服,包括服饰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礼制典章,就构成了一条沟通“人”与“人”的情感纽带,这也就是周礼中问什么对人们衣着服饰有着详细而又繁琐的规定的原因了。
这里,“别禽兽”的“衣”与人逐渐统一,且作为社会化的个人符号,化为各种各样不同的“衣”,这样,服饰便进一步由“天”“人”合一的中介,一变而为人的符号化指意,并向上天传达人的崇拜与祈福,从而达到高度的“天人合一”。,此后的统治者,出于统治国家的需要,改造或沿用周代之礼,将礼仪、宫舆、服饰的等级制度与修齐治平文化道统结合起来,所以从汉代起,封建帝王制定了新的服饰制度,将森严的等级制度与虔诚的祭天仪式合为一体,相提并论,从而使服饰制度成为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后代统治者虽然政治主张不尽相同,但在大一统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的统摄下,中国的舆服制度虽历代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是追求森严的等级和尊卑的秩序为其主要目标,而这种追求又是以根本上寻求天上的秩序在人间的具象化为其深层意蕴的。
林少雄《中国服饰文化的观念意蕴》(文章有删改)
8.下列不属于古代服饰文化注重特定材质和颜色,讲求等级秩序的原因理解的一项是 ( )
A.既得利益者为了保证自己对财富的长久占有,必须要将自己同贫穷阶层加以区别,于是在服饰上便对色彩、样式进行规定,以便使服饰形成一定的形制。
B.古时气候温暖湿润,草木茂盛,山间河谷枝条随处可见,葛藤纵横交错且其纤维细长柔韧,适宜纺织编织,制成的麻衣“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清”。
C.中国服饰质料上以葛藤丝帛为主的特征,不仅在外观上使人类和大自然亲密与共、和谐相处,而且在内蕴上也无形中激发了人们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追求。
D.礼仪离不开华服,包括服饰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礼制典章,就构成了一条沟通“人”与“人”的情感纽带,这其中蕴含着大一统的文化思想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9.下列各项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关系到祭天祭祖的礼服问题,古代妇女在季春之月都被严禁过分地妆扮,以便专事蚕桑丝服之事。
B.周代以后的统治者,处于治理国家的需要,改造并沿用周代之礼,将礼仪、宫舆、服饰的等级制度与修齐治平文化道统结合起来。
C.《礼记·玉藻》引用郑玄的话,说明古代的服饰制度首先源于皇帝祭天活动的有关服饰记录。
D.服饰与人逐步融合,并进一步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媒介,又一变而为象征人的身份、地位等的社会化符号。
10.中国服饰文化的观念意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