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内蒙古高考历史模拟试题(3)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5-22
中1. 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入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 “民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由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
A 对democracy的翻译经历了从“民主”到“民政”再到“民主”,说明国人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故A项正确;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明显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当时正值洋务运动时期,材料中提及的民主并非民主共和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不是阶段性,故D项错误。
2.近代某思想家曾说:“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同而后行。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从中可见,该思想家( )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C.赞赏君主立宪政体 D.认同革命派的政治主张
3.梁启超在1902年前后,先后撰成张骞、班超、赵武灵王、郑和等人的小传;1904年,又采集春秋战国到汉初这段时间中,“我先民之武德,足为后世子孙模范者”凡七十八人,编纂成《中国之武十道》一书,作为学校的教科书。梁启超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教育事业 B.臧否历史人物
C.提倡民族革命 D.宣扬民族主义
D 据材料“我先民之武德,足为后世子孙模范者”可知梁启超收集编撰历史人物旨在宣扬民族主义思想,故D项正确。
4.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 )
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B.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成为近代中国文学主流
C.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新中有旧
D.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为遭人唾弃
5. 1901 年《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此教科书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下为此书部分内容:“电”的解释:“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曰电。”“雷”的解释:“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议”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此教科书的出版( )
A.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反映了近代教育的普及
C.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
D.推动了教育体制改革
C 1901年正值中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时期,并未否定传统儒学,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近代教育的普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关于“电、雷”的解释体现了西方科学的传入,“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体现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故C项正确;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近代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只是体现西方民主和科学的传入,故D项错误。
6.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他评价的是( )
A.新思潮的萌发 B.《资政新篇》的提出
C.百日维新 D.辛亥革命
C 新思潮萌发是在鸦片战争后,但没有提出系统方案,也没有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故A项错误;《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方案,其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倡导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民族意识觉醒,与材料“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信息一致,即跨出了中国近代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与题干中“第一次”不符,故D项错误。
7. “夫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而非为民’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旨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上述言论出自( )
A.资产阶级立宪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激进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