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导航

2017年陕西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练习题(五)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1-03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模样(mó) 疲惫(bèi) 濒临绝境(bīn) 安步当车(dàng)

B.两栖(xī) 包庇(bì) 心潮澎湃(bài) 言简意赅(gāi)

C.贮藏(zhù) 谗诛(chán) 瞠目结舌(chēng) 退避三舍(shè)

D.畸形(jī) 机械(jiè) 相机行事(xiāng) 殒身不恤(x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字最多的一组是( )

A.杂揉 黯然失色 不径而走 既往不纠

B.熟稔 头昏脑涨 揠旗息鼓 待价而沽

C.梦靥 不落窠臼 沤心沥血 变本加厉

D.报负 为虎作伥 旅进旅退 直接了当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句是( )

A.西班牙、比利时、保加利亚等国政府,连日来纷纷发表公报或声明,两次申明支持一个中国原则,谴责台湾当局的“台独”行径。

B.狼的顽强的生命是靠与凶狠的公马、凶悍的猎狗、凶残的外来狼群和凶猛的猎人生死搏斗而存活下来的。

C.电视连续剧《亮剑》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D.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这句话是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为”,宾语是“明证”。)

B.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C.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等,构筑情感大厦;“虚”则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向外的路”,或是“在人类自身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作者要写出“生命体验”须在“虚”上着力,现实和虚构相结合。

D.鲁迅与郁达夫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第一篇,与名篇《阿Q正传》均收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郁达夫的文笔优美,其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透露出感伤忧郁的情怀。两个人的作品都以不同角度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都在积极地反抗着冷漠、愚昧的旧时代。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B.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和培养工人的现代技术水平,是加快制造业发展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C.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

D.政治体制能不能和日益市场化的经济体制相适应,是当今中国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问题。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应该是( )

秋天, 在什么地方的秋天, 是好的; 啊,北国的秋, 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 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 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A.即使 也 所以 也 又 是因为

B.无论 总 可是 却 更 也不过

C.无论 都 可是 却 又 是因为

D.即使 也 可是 却 又 也不过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完全正确、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阡陌 悭吝 愆期 纤细 事过境迁

B.伶俐 聆听 囹圄 窗棂 高屋建瓴

C.炽热 敕封 叱咤 整饬 炙手可热

D.沙砾 莅临 迤逦 暴唳 老骥伏枥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商隐《锦瑟》究竟写的是什么,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到现在仍然是一个疑案。

B.六国的破灭可能原因很多,但各国互不支持,争相割地贿赂秦国,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C.古人写诗文有时也出现轰动效应,常常一篇好作品问世,大家纷纷传抄,大有洛阳纸贵之势。

D.苏轼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结论可能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他质疑、探疑的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主张改变积弱积贫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大官僚大地主的兼并,防止社会矛盾的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 者;他 散文、诗词写得好, 在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A.抑制 恶化 倡议 不仅 而且 B.控制 恶化 倡导 不但 甚至

C.控制 激化 倡议 不但 甚至 D.抑制 激化 倡导 不仅 而且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