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导航

2016届山东高考生物复习强化练:《生物变异、育种与进化》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1-04

  11.(2015·新课标Ⅱ,6)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

  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

  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

  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

  [答案] A

  [解析] 人类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的第5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A正确。

  12.(2015·海南,21)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都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B.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

  C.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

  D.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通常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答案] C

  [解析] 基因突变是基因序列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者替换,不会改变染色体结构,A错误;基因突变可能会引起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改变,从而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染色体结构改变会引起基因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变化,从而改变生物性状,但是,如果突变的基因没有影响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就不会引起个体表现型的改变,B错误;基因突变是碱基对的改变,会影响碱基序列,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排列顺序的改变,一定导致DNA的碱基序列的改变。

  13.(2015·江苏,10)甲、乙为两种果蝇(2n),下图为这两种果蝇的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杂交产生的F1减数分裂都正常

  B.甲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形成了乙

  C.甲、乙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相同

  D.图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 D

  [解析] 甲乙杂交产生的F1进行减数分裂时,1号这对染色体可能不能进行正常联会,从而导致减数分裂不正常,A错误;从图示来看,是1号染色体发生了倒位这一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所以甲乙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排列顺序是不相同的,故B、C错误;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均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1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深刻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中有利变异的保存和积累

  B.各种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所需要的必要条件

  D.个体的基因在个体死亡后消失,种群通过繁殖而保留基因库

  [答案] D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A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选项错误;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C选项错误;个体的基因在个体死亡后消失,种群通过繁殖而保留基因库。D选项正确。

  15.在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敏感型个体容易被杀死,抗药型个体易生存,但在越冬期,容易生存下来的却是敏感型个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抗药基因在使用杀虫剂前已经存在

  B.若停止使用杀虫剂,抗药基因频率会逐年下降

  C.该实例说明杀虫剂和严寒决定了害虫进化的方向

  D.抗药基因的出现,对该害虫来说是有利的

  [答案] D

  [解析] 害虫的抗药性是本来就有的,A正确;停止使用杀虫剂,不抗药的个体就会繁殖增多,抗药基因频率会逐年下降,B正确;该实例说明杀虫剂和严寒决定了害虫进化的方向,C正确;性状的有利和无利是相对的,在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抗药型个体易生存,但在越冬期,容易生存下来的却是敏感型个体,D错误。

  16.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和协同进化。兔种群在生存过程中不断产生变异,病毒感染相当于外部因素,对兔种群进行了选择;病毒毒性过强,会导致宿主大量死亡,最终自身繁殖生存受到限制;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被中毒性病毒感染的兔子能存活一段时间,导致兔子感染几率加大;兔和病毒共同进化,兔子的抵抗力逐渐增强,病毒的毒性下降,蚊子起到了传播媒介的作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获取题干中的信息,利用学过的基础知识迁移解决问题。

  17.(2015·山西四校联考)野生猕猴桃是一种多年生植株上所结的富含维生素C的二倍体(2n=58)小野果。如图是某科研小组以大量的野生猕猴桃种子(aa)为实验材料培育抗虫猕猴桃无籽新品种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培育过程中不可使用花药离体培养

  B.③⑦过程必须使用秋水仙素

  C.⑤的亲本不是同一物种

  D.⑥过程得到的个体是四倍体

  [答案] C

  [解析] 培育三倍体AAA可用AA与AAAA进行体细胞杂交获得六倍体,再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AAA个体,A错误;③⑦过程为诱导染色体加倍,除用秋水仙素处理外,也可进行低温处理,B错误;⑤的亲本是AA和AAAA,两者杂交的子代不可育,故⑤的亲本不是同一物种,C正确;⑥是将外源基因导入三倍体中,获得的AAAB还是三倍体,D错误。

  18.(2015·山东潍坊一模)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

  B.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适应性变异的发生

  C.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答案] C

  [解析] 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错误;环境条件的改变对生物进行定向选择产生了适应性,B错误;进化过程中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错误。

  19.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改变

  B.②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④表示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答案] C

  [解析] ①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②表示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20.(2015·福州)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若干对家蝇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对),再将每组的子代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则不接触DDT(如下表所示)。只选择保留存活率最高的那一组的B部分,A部分及其余各组统统淘汰。将保留的部分再重复这样的实验过程,并且在实验中逐代增加DDT的浓度。经过这样多代的重复,获得了具有很强抗药性的家蝇。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

  亲代组别 1组(一对蝇) 2组(一对蝇) n组(一对蝇) 子代分两

  份处理 A施

  DDT B无

  DDT A施

  DDT B无

  DDT A施

  DDT B无

  DDT 结果 存活较少 全部存活 存活较多 全部存活 存活很少 全部存活 选择 淘汰 淘汰 淘汰 保留 淘汰 淘汰 A.DDT能诱导家蝇产生抗药性变异

  B.由于长期使用DDT,使家蝇的抗药性逐代增加

  C.家蝇抗药性原已存在,与是否使用DDT无关

  D.家蝇抗药性形成是长期使用DDT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A、D错误;由于DDT的长期选择,以及遗传和变异,使家蝇的抗药性逐代增加,B错误;家蝇抗药性原已存在,与是否使用DDT无关,C正确。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