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导航

南京大学本科生可DIY课程 诺奖教授课也能下单

来源 :澎湃新闻 2017-09-12

  “‘勒爷爷’来了!”晚6点20分,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逸夫楼B区105教室里,座无虚席。一位外国老教授的出现,引起了学生们的小声议论。

  “你好!”老教授用中文向大家问候。这位被学生们称为“勒爷爷”的老教授,是今年77岁的南京大学名誉教授、来自法国的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以下简称“勒克莱齐奥”)。

  课堂上,他时而起身板书,时而手指PPT课件,从史前文明的岩画艺术开始,讲到印第安舞女的运动的现实性和墨子对摄影相机发明的影响,再到中国现代作家老舍……两个小时的课程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同学们仍围在讲台旁,用英文与“勒爷爷”交流着自己的想法,其中还不乏拿着书排队等签名的“迷弟”“迷妹”。

  今年,是勒克莱齐奥教授连续第五年在南京大学开课。本学期,由他全英文授课的名为“现实:文学与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通识课被纳入了学校推出的51门“本科生DIY(Do It Yourself的缩写)研读研究系列课程”(以下简称“DIY研读课”)中。也就是说,他的课首次面向学校文学类专业以外的所有本科学生(包括2017级新生)开放的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喜好邀请他讲授自己感兴趣的专题。

  “DIY研读课”是南京大学以“悦读经典计划”为契机,开设的研究研读型课程,从课程设置到开课、授课,全部由学生主导完成。在校方看来,“DIY研读课”可以作为本科生与研究生衔接的过渡课程——既满足本科生学术基础学理素养的养成,也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学术探索兴趣与学术研究素养。

  老师由学生选

  课程由学生定

  自2016年秋季学期起,南京大学推出首批6门“DIY研读课”课程,2017春季学期继续推出32门。2017年9月,“DIY研读课”增加至51门,面向所有本科生(包括2017级新生)开放选课。据统计,此次共有1000余名学生参与选修。

  “邀请老师DIY,课程内容DIY,上课形式DIY。”8月24日,被问及何为课程“DIY”时,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2014级本科生汪斌这样向澎湃新闻解释。

  汪斌是南京大学悦读书社(以下简称“书社”)现任社长,也是今年“DIY研读课”项目主要组织、策划者之一,且每学期都会选修“DIY研读课”。今年暑假,他与书社成员们共同参与设计了新学期的“DIY研读课”。

  “学校原本的课程并不少,但发现为自己量身定制却很难。所以,我们就想能不能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我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汪斌看来,学校开设的大班通识课虽然符合许多学生学习的大方向,但可能与其自身兴趣并不完全契合,而“DIY研读课”的产生正是基于学生对于量身定制课程的需求。

  2016年,时任书社社长王建一提出“为学生量身定制课程”的想法得到了学校的支持。汪斌告诉澎湃新闻,书社成员们前期采用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在全校本科生范围内调研大家感兴趣的课堂话题后,再通过学校邀请导师进行课程草拟。后期,大家会借鉴国外高校的课程设计经验,鼓励同学结合自身兴趣参与设计研讨互动性的学术研究型课程,并和老师共商教学方式、上课形式。

  汪斌认为,“DIY研读课”是从被动接受课程到主动设计课程是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课程偏人文社科

  还包含小语种

  “DIY研读课程”是由普通本科生研讨课程与本硕(博)合开课程组成。8月24日,澎湃新闻从南京大学教务处获悉,“DIY研读课程”其内容高于新生研讨课、“悦读经典计划”与通识课程,又不同于硕士生、博士生课程的高度专业性。

  “这个学期开设了很多本硕(博)合上课程,对于一些想要更早接触学术研究的人可能是一个大的福利。”汪斌介绍说,每个学期的“DIY研读课”都不同。其中本科生研读课是新开设的课程,本科生可以跨专业选课;而本硕(博)合上课程,虽然之前教务系统里已有,但是原本并不对本科生开放。

  澎湃新闻在《2017年秋季学期DIY研读研究课程目录》中看到,课程主要以文、史、哲以及部分社会经济的通识课为主,此外,朝鲜语、德语两个小语种课程也位列其中。

  为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DIY研读课”原则上采用小班教学模式。普通本科生研讨班,一班15-30人不等。本硕(博)合上课程,则是5-10个人。“但‘勒爷爷’的课,因为太热门,我们今年开放了100个名额。” 汪斌在跟该课程助教老师张璐做课前沟通的间隙,向澎湃新闻简单介绍了开课情况。

  9月7日晚,离正式开课还有半小时,能容纳150余人的阶梯教室上座率就已近半数。

  课间,2016级英语系学生胡霄(化名)对澎湃新闻说,去年暑期拜读“勒爷爷”著作《流浪的星星》,让她对这位教授心生敬仰,想通过这门课来走进他的文学世界。

  课堂上,“勒爷爷” 从史前文明的岩画艺术开始,讲到印第安舞女的运动的现实性和墨子对摄影相机发明的影响,再到中国现代作家老舍。而最后抛出的“现实就是永恒”的观点,也被现场很多师生认为是金句。

  除了“正式”学生,现场还有不少蹭课的师生,2016级天文系学生刘丰源就是其中一个。他目不转睛地看着讲台,手里的签字笔在本子上“飞舞”着,中英文夹杂写着笔记。他告诉澎湃新闻,选择蹭课是因为担心听不懂,而浪费名额。“虽是一名理科生,但热爱文学创作,有机会现场听‘勒爷爷’讲课,受益匪浅。”

  虽然“DIY研读课”课程数量逐年增多,但由于大部分参与课程设计的同学来自人文社科类专业,因此现阶段课程都偏向人文社科方向。汪斌告诉澎湃新闻,在之后的组织、策划阶段将着重发展理工类课程,健全“DIY研读课”课程学科谱系。汪斌同时提到,希望“DIY研读课”的课程内容能够转化为一本书,一份录像等实际成果,成为共享资源。

  本硕(博)合开课

  拓宽学生学科视野

  9月7日课后,勒克莱齐奥教授对澎湃新闻说,DIY研读课是一种很好的“混合”与尝试,也是一种多元化的交互。他表示,非常欢迎学生课后与他探讨并告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邀请学生上台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他推崇并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

  由于此前的课通常被安排在大二以上的年级,对于自己的课堂上第一次“正式”出现大一新生,勒克莱齐奥教授表示,会根据今年学生特点考虑后期的授课内容。

  澎湃新闻注意到,不少“DIY研读课”对选课同学的学习态度、学术基础、学术兴趣与学术能力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但本硕(博)不同学历学生的知识结构本身就存在差异,那本硕博合开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呢?

  “了解学术理论,锻炼学术思维,学习学术研究方法。”汪斌说,本科生参与本硕(博)合开课程,并不是与硕士、博士竞争,而是更多地是感受学术氛围,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校方认为,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在本硕(博)合开课程里,本科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

  8月24日,谈及开设“DIY研读课”意义,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邵进向澎湃新闻表示,“DIY研读课”可以作为本科生与研究生衔接的过渡课程,既满足本科生学术基础学理素养的养成,也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学术探索兴趣与学术研究素养。这是在教学改革框架下,为培养跨学科人才、创新型人才积极进行的尝试。

  他同时提到,课程主要通过研讨的形式,鼓励学生由被动走向主动,帮助学生确立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学科视野,助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培养。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