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江苏省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真题训练10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3-24
中1.(2015·山东卷)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 )
A.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先知后行重在知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联系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所以A项错误。C项不属于“哲理”。材料中的廉耻观念属于社会意识,题干中的古语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没有体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廉耻的观念就会什么都敢据为己有、什么坏事都敢做,说明人的观念影响着自己的行为,体现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因此选B项。
答案:B
2.(2015·浙江卷)中国的先哲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构成。到了19世纪,人们认为世界的最基本成分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上100个左右的元素。现在人们认为最基本的是夸克、电子等。由此可见( )
①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
②具体认识会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
③真理的价值要到实践中才能实现
④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改造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主义的发展,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国先哲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说明唯物主义观念由来已久,①符合题意;到了19世纪,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而现在认识又发生了变化,说明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②符合题意;③错误,真理的价值在于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认识的目的,只是说明认识的发展。
答案:A
3.(2014·山东卷)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的知识,旨在考查识记和分析知识的能力。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这种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这种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故C项正确。
答案:C
4.(2013·天津卷)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2013年3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科学家的这些新发现再次证明( )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D.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解题关键要准确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题干表明,人们在不断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选A项。B项观点属于唯心主义,不选;题干强调的是科学发现所体现的道理,并未涉及具体科学与哲学关系,C项与题意不符;D项错误,哲学源于实践。
答案:A
5.(2013·福建卷)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③→④→② B.②→③→④
C.③→②→④ D.②→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知识,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选项所属的哲学派别。③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属于机械唯物主义,④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故应选C项;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与题干要求不符,故应排除。
答案:C
唯物论
6.(2015·广东卷)水在常见的三种形态下的结构和动力学行为已被人们了解,但在受限空间内却不完全为人所知。近日,有研究团队在这方面取得重大发现:在常温下,在石墨烯片毛细通道中的受限水会整齐排列成规则的二维方形冰结构。这是常温下水的一种全新存在形式。该研究成果对于解释低维空间内水的快速输运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新发现再次印证了( )
①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样的,认识是无限的
②质变是由事物的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
④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有远大发展前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题干材料说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在常温下,在石墨烯片毛细通道中的受限水会整齐排列成规则的二维方形冰结构”,这体现了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样的,事物的内部结构变化可能会引起质变,①②符合题意;研究团队揭示了事物内部的联系,而不是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故排除③;“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有远大发展前景”观点错误,因为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新事物,排除①。故选A项。
答案:A
7.(2015·江苏卷)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观点,排除③。“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说明了①②。题目未体现对立统一,排除④。
答案:A
8.(2015·福建卷)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
①滴水穿石 ②根系沃土 ③敬德保民 ④犬吠非主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产生,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根据这样的过程,所以顺序应该是①②④③。因此答案选A项。
答案:A
9.(2015·重庆卷)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正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人类在享受机器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担心某一天机器人会在智能上超越人类,就像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人被机器人关在“动物园”中,供机器人观赏。科幻电影表达的这种观念( )
A.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B.证实了机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D.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相关知识。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因此,机器人作为一种工具不具有意识,A项正确。B项观点错误。C、D两项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A
10.(2015·四川卷)观察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有( )
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②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人们实践水平的高低决定其认识能力的高低
④人们的意识归根到底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产生了不同的“联想”,说明人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②符合题意;漫画中不同人产生的不同“联想”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这说明了人的意识无论正确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④符合题意。漫画中的“联想”只是一种主观活动,没有建立起“客观”的联系,①不符合题意;③中的“决定”否定了其他因素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影响,不正确。
答案:C
11.(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中的“决定了”夸大了意识的作用,观点错误,排除。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往往不同,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殊途同归”的可能性,因此④中内容不准确。②③符合题意,选C项。
答案:C
12.(2015·重庆卷)科幻文学的最大魅力不是描写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不是描写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科幻文学( )
A.虚构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更高阶段
B.拓展人类的想象力,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C.任意想象,不符合现实生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D.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缺乏社会实践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科幻文学中的虚幻世界属于意识的范畴,因此,科幻文学的创作本身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B项观点正确。虚幻世界是对现实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人们的任意想象,也不会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更高阶段,A、C、D三项观点错误。
答案:B
13.(2015·江苏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
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B.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意识是主观的,但是,意识可以对客观存在进行正确的反映,B项观点错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项观点过于绝对;D项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故选A项。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