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导航

2016届湖南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实战演练24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3-11

  1.(2013·广东卷)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艺术家”是(  )

  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B.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C.法国印象主义画家  D.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当时欧洲既有教会资助艺术,又有富有阶级资助艺术。而富有阶级资助的艺术家创作的重点是能够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肖像画,这些作品体现了对现象中“人”的关注,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据此可判断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2.(2012·福建卷)15世纪学者费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原本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反映了在该地(  )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  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传播  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艺复兴运动性质的理解认识,主要考查论证和求证历史结论的能力。解答此题需抓住时间:15世纪;地点:佛罗伦萨;关键信息:“诗歌、雄辩术”“复活”,说明了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得以复活与传承,反映了人文精神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C、D两项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

  答案:B

  3.(2012·重庆卷)伊拉斯谟借“愚人”之口说道:“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吗?”根据这句话,伊拉斯谟本意是要(  )

  A.抨击愚昧  B.倡导平等

  C.讽刺贪淫  D.推崇人性

  解析:伊拉斯谟是16世纪初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吗?”反映出伊拉斯谟追求快乐的生活,推崇人性,故D项正确。抨击愚昧、倡导平等、讽刺贪淫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但与材料含义不符。

  答案:D

  4.(2012·浙江卷)在古代,通才式的大师频出,而进入近代后此类大师越来越少。一般认为,达·芬奇是“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重要原因是(  )

  A.在人类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B.古人的成就达到相当高度后,后人很难超越

  C.古代学者少,评价目标集中;近代以来学者多,大师难以被公认

  D.近代以来的科学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领域分门别类加以研究

  解析:近代同样有很多在其专业领域杰出的人物,所以A项与题干所求原因无关,可排除;近代科技水平远远超越古代,B项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题干讨论的是通才式的大师,重点是在“通才”,而非“大师”,C项着力于讨论古代与近代对大师的评价标准,偏离了题意,若古代“评价目标集中”,更无法涌现通才式的大师,不符合题意,可排除;因近代科学门类分工细致化,所以近代以来,涌现出的杰出人才大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因此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5.(2011·北京卷)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哥拉)B.苏格拉底

  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家思想的掌握情况。苏格拉底更注重人的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还提出善是人内在的灵魂,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的思想最符合题干的意思。

  答案:B

  6.(2011·福建卷)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拜伦的《唐璜》

  A.  B.

  C.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时期的成就,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文艺复兴时期”,其出现于14—16世纪。拜伦的《唐璜》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不属于文艺复兴的成就,排除含有的选项,故选择A项。

  答案:A

  7.(2011·安徽卷)恩格斯提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解析:恩格斯实际指出了人类文化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既继承了雅典的人文精神,又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最符合恩格斯的意思。A、D两项没有说明对历史的继承;B项不是“发展”。

  答案:C

  8.(2012·广东卷)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解析:关键信息:“马丁·路德”“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本题要求回答马丁·路德和教皇代表的分歧所在。马丁·路德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圣经》,同上帝对话,信仰即可得救,教会代表认为《圣经》容易被人曲解,个人的得道要依赖于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所以他们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谁掌握《圣经》的解释权。材料没有涉及教会腐败问题,排除A项,很明显也可以排除B项,D项《圣经》作为信仰的基础是没有分歧的。

  答案:C

  9.(2011·上海卷)有人说:“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对“心灵追求自由”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否定基督教和教会  B.摆脱罗马教会的精神控制

  C.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追求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A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是启蒙思想的主张。故选B。

  答案:B

  10.(2012·浙江卷)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

  墨家学派的诉求 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智者学派的主张 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东西方先哲思想的特点,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墨家学派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其学说讲求实际功利,故正确。王阳明的心学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属于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不讲求实际功利,故错误。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故正确。百科全书派追求科学与理性,并不主张追求实际功利,故错误。据上述分析可知A项正确。

  答案:A

  11.(2012·安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绝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材料三: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

  解析:本题以西方思想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人文主义精神发展的条件及评价,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论证、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开放性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提取观点,迁移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概括论证。第(1)问第一小问紧扣“社会历史条件”,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发生的经济、政治条件等方面进行说明;第二小问根据“财富的日益增长”“在现世的勤奋劳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等关键信息,回忆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归纳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第(2)问,解答时首先要准确理解材料三所阐述的观点,即确立论点,然后再运用相关史实对论点进行论证。阐述论点时要能辩

  证认识问题,既要看到“物质活动”“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又要看到精神与制度的发展对物质活动的反作用。论证时运用的史实要准确,并紧扣论点,切忌只有史实没有结论,或只有结论而缺乏史实支撑。表述时要注意逻辑严密,思路清晰。

  答案:(1)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鼓励追求财富;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人文主义。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