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导航

2016届湖南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实战演练11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3-04

  1.(2013·江苏卷)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解析:铁器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成套铁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故均可排除。

  答案:B

  2.(2013·安徽卷)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析:图中数据表明,除隋朝外,两汉至唐朝水利兴修的次数总体呈上升态势,这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故B项正确。图中并不能反映出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也无法说明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故A、C两项错误。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才转移到南方,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3·重庆卷)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是在不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由国家将掌握的部分土地和无主荒地按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得买卖,故A、B两项错误,D项正确。受田农民除向国家缴纳赋税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项错误。

  答案:D

  4.(2013·课标Ⅱ卷)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解析:宋代中央集权日益强化,A项与史实不符。“不抑兼并”会造成土地高度集中,故C项不正确。B项在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D项正确。

  答案:D

  5.(2013·四川卷)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商代”,可用排除法解答。A项中“马王堆汉墓”是汉代古墓;B项中“纺织家黄道婆”是元朝人;D项中“《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的著作,仅“有关纺织产品的字”不足以支持题干材料。故A、B、D三项均可排除。商代的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占卜祭祀。“祭祀蚕神”说明纺织业地位重要,故C项正确。

  答案:C

  6.(2013·福建卷)《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  )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表明工匠职业是世袭的,不可更换工种,排除①④,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7.(2013·天津卷)“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自宋代至明代,棉花成为纺织原料,其地位日益重要。这得益于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故选B项。A、C两项不属于“前提条件”;棉花成为经济作物也是棉纺织技术改进的结果,故排除D项。

  答案:B

  8.(2012·安徽卷)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解析:本题可以运用排除法,A项无法判断;C项结论太绝对;D项经济重心南移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后。B项中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和湖广行省比例值加起来超过一半以上。

  答案:B

  9.(2012·浙江卷)史料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解析:“殖至三百顷”“资至百万”等信息可见A项符合题干信息,不可选;材料中可见庄园经济生产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各方面,而且有“闭门成市”这样的表述,可见B项不可选;草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题干材料中也没有涉及民间集市的表述,因此C项符合题意(注意:不可错误理解“闭门成市”为民间集市);材料涉及多领域的生产情况,D项不合题意。

  答案:C

  10.(2012·山东卷)《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以自衣被”说明了纺织花布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符合自然经济的特点;“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说明了织布的多余部分拿到集市去卖,再由商人贩卖到城市,说明了商品买卖的情形。①与题干信息矛盾,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B

  11.(2012·广东卷)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关键信息:商代、牛耕。甲骨文是商代文字,具备象形,而《诗经》是春秋晚期的作品,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物,相较而言,D项是最有利的证据;A项容易错选,注意牛骨的出土不一定说明牛耕的出现,如中国先人已能驯养牛。

  答案:D

  12.(2011·山东卷)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汉代”,紧紧围绕这一关键词就可排除不正确的选项。我国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器,故A项错误;汉代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C项错误;D项在图片中无法体现。

  答案:B

  13.(2011·天津卷)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解析:“籴”是买卖的意思,故由“西家卖丝籴新谷”可知,西家把“缫丝”卖掉,然后再“籴新谷”,说明当时手工业品和农产品都可以作为商品用来交换,可以看出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答案:A

  14.(2011·浙江卷)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下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解析:本题可以通过地理位置来确定答案。定窑在河北,钧窑在河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再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即可判断答案为D项。

  答案:D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