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导航

2020年甘肃高考历史提分练习及答案(五)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20-03-13

  一、选择题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强调的是修身养性。下列与之类似的是(  )

  A.“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

  B.“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C.“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解析:A项强调的是为学需趁早,故A项错误;B项强调的是经济与教育的重要性,故B项错误;C项体现的是一种辩证统一的思想,故C项错误;D项强调的是修身养性,故D项正确。

  答案:D

  2.《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原因在于其(  )

  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

  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

  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

  解析:孔子在当时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不可能反映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A项错误;《春秋》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随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春秋》的伦理教育的功能越来越明显,故B项正确;《春秋》作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其功能是保存史料而非维护贵族社会,故C项错误;《春秋》的体例是编年体而非纪传体,故D项错误。

  答案:B

  3.儒家文化不着意构筑彼岸世界和灵魂永生,而是教导人们在此岸世界“学做圣贤”“立德、立功、立言”,以达到人生“三不朽”境界。这种风尚的弘扬(  )

  A.造就了积极入世的文化倾向

  B.体现了三教合一的价值观

  C.成为历代皇权专制的护身符

  D.最终导致儒学信仰宗教化

  解析:材料中“不着意构筑彼岸世界和灵魂永生,而是教导人们在此岸世界”表明积极入世,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三教合一,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皇权专制,与材料中“学做圣贤”“立德、立功、立言”不符,故C项错误;宗教化与材料中“不着意构筑彼岸世界和灵魂永生”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4.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因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作安排。该思想(  )

  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

  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

  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老子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与材料相符,故A项正确;老子生活在春秋晚期,不可能批驳了诸子百家,故B项错误;重建等级社会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5.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B.庄子“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C.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D.庄子“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解析:A项意思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一切随其自然发展,但没有体现崇尚无为思想,故A项错误;B项“有用”与“无用”,体现出庄子的辩证思想,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C项体现出老子的辩证思想,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不以人助天”意思是不要以人为之心,去干预自然的进程,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答案:D

  6.墨子曾提出:“譬如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同掀),然后墙成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这表明墨子主张(  )

  A.房屋建筑应该遵循基本规律

  B.社会各阶层应相互合作

  C.国家应加快生产金属工具

  D.国家建设应各尽其才

  解析:墨子是借助房屋建筑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能辩者、能说书者、能从事者体现不出各阶层应相互合作,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对生产工具变革的要求,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墨子主张能辩者、能说书者、能从事者各展所长,可知其主张是国家建设应各尽其才,故D项正确。

  答案:D

  7.对于天人关系,儒家思想有很多论述,其中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对三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遵循“天命观”

  B.旨在神化君权

  C.彼此存在继承关系

  D.都属唯心主义

  解析:根据材料,从孔子开始儒家一直存在对天人关系的思考,故A项正确;只有董仲舒存在“神化君权”的思想,故B项错误;三者都体现了对天人关系的思考,但差异较大,不存在前后相续的继承发展关系,故C项错误;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特征,故D项错误。

  答案:A

  8.“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

  利。”材料中的“胜利”是指(  )

  A.法家学说更能适应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法家思想成为新儒学体系的核心

  C.“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D.儒家学说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思想特色

  解析:更能适应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故A项错误;新儒学体系的核心仍然是以先秦儒学为核心,故B项错误;新儒学体系吸收了法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法家化,而“独尊儒术”的实质是思想文化的专制,故C项正确;新儒学体系继承和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已经失去了”的说法有误,故D项错误。

  答案:C

  9.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  )

  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

  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

  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

  解析:“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这一点仅根据材料无从获得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很明显,董仲舒的理论是对孔子君臣论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而非有本质区别,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也不难看出,董仲舒的理论明显是对孟子君臣论的一种颠覆而非继承,故C项错误;一方面,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是对孔子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其理论又是对孟子思想的彻底否定与颠覆,故D项正确。

  答案:D

  10.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

  A.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解析:儒家由夏商周时期敬祖事天的原始宗教发展为汉代及以后敬祖事天的国家宗教,这本身体现的就是儒家的一种政治化趋势,故A项正确;由原始宗教向国家宗教转变,这并非是由于儒家思想出现质的改变,故B项错误;有关“中央集权”的思想和措施,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儒家由民间的原始宗教演变为国家宗教,

  这是儒家在官方化、国家化和神秘化而非世俗化,故D项错误。

  答案:A

  11.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  )

  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以法治国趋势出现

  解析:据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得:“霸王道”指法家思想,“德教”“周政”指儒家思想,汉朝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错误;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地位上升,故C项错误;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治国强调外儒内法,故D项错误。

  答案:A

  12.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即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予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予,宜承火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这表明儒学在当时(  )

  A.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

  B.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

  C.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

  D.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工具

  解析:材料中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引用《春秋》的言论,其目的是让自己更换太子的做法显得名正言顺,《春秋》是当时儒家经典五经之一,说明当时儒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的工具,故D项正确。

  答案:D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