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甘肃高考历史专项练习试题(十)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3-21
中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品。……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
材料二 社会-经济模式与欲望形态的转型对比表
欲望形态 社会 经济模式 节俭主义 传统社会 计划经济 消费主义 工业社会 市场经济 ——王宁《从节俭主义到消费主义转型的文化逻辑》
材料三 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农业国家,能够出口的主要物品是农产品。如果在国内消费方面,不能节省出农产品去出口,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进口机器装备来进行工业建设。因此,全国人民应该自觉地节省凡属可以节省的消费品,以便供应出口。减少消费,当然是一件不舒服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在两者中间选择一个:或者是暂时减少可以减少的消费,以便完成国家工业化,由此来建立我国能够进一步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使我们有可能在将来迅速地增加各种消费品的产量;或者是尽其所有在国内消费掉,因而不能建设工业,使我国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全国人民自然应该选择前者,不应该选择后者。
——《陈云文选》1954年“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材料四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1)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结合所学知识,用新中国初期的史实证明材料一中“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8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12分)
【试题解析】第(1)问,注意题干限定词“新中国初期的史实”,根据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等所学知识,回答政府在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第(2)问,首先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即必须建立成为计划经济模式,论证从材料二中“节俭主义”“传统社会”“计划经济”三个方面去分析概括。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中的任务逐一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辩证回答即可。
【答案】(1)说明:“一五”计划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政府可以集中有限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
(2)社会:是落后农业国,生产力低下。
经济模式:计划经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视积累,轻消费。
精神境界:提倡奉献。
(3)特点: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展建设,政府领导经济建设,并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
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由于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缺点,也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
4.(2016·南通一模)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5月29日)
材料二 1957-1962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 1957 1960 1962 1965 钢产量 535 1 866 667 1 223 粮食产量 3 900 2 870 3 200 3 891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10分)
(2)计量化的方法是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观察材料二中的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作用。(8分)
【试题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等信息和材料语气可作判断,第二小问迁移所学知识解答即可。第(2)问,关键是要细致观察解读材料中数据变化,然后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第(3)问,抓住“物质技术基础”“骨干力量……工作经验”等信息概括即可。
【答案】(1)社会心态:乐观自信;急于求成。
主要因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一五”计划完成,
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缺乏建设经验。
(2)主要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3)历史作用:奠定物质基础;培养骨干力量;积累建设经验;提供深刻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