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导航

2017年甘肃高考历史专项练习试题(十)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3-21

一、选择题

1.(2016·北京朝阳区质检)副总理李先念说:“1954年入秋以来……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

B.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援建项目的撤销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试题解析】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仅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部环境之一,并不是影响国内恢复和建设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是在1959-1961年,苏联援建项目的撤销是在50年代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和“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可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秩序和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始于195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6·新疆检测)中共八大期间,周恩来做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他指出: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据此可知“报告”认为(  )

A.自由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B.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C.部分产品按照市场需求可自由进行生产

D.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

【试题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A项“重要的地位”说法错误,故排除;题干论述的是自由市场,故B项错误;当时产品生产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进行,故C项错误;从关键信息分析可知,题干强调自由市场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有计划地进行,起到补充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6·大连模拟)在20世纪50年代编制的国民经济草案中出现了“三本账现象”。“中央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这一本公布;第二本是期成的计划,这一本不公布。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这在地方是必成的;第二本在地方是期成的。评比以中央的第二本账为标准。”这一现象(  )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国民经济的构成

C.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失衡

【试题解析】材料中的两本账说明是计划经济时代,有虚夸的成分,不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的国民经济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没能改变国民经济的构成,故B项错误;依据以上分析说明不能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国民计划中存在“浮夸风”,人为促使经济指标上升,结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D项正确。

【答案】D

4.(2016·石家庄市高三调研)“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运动(  )

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试题解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可知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该变革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应选C。

【答案】C

5.(2016·宝鸡质检)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这表明(  )

A.经济增长方式变革 B.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C.国家优先发展工业 D.工农比例脱离国情

【试题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经济增长率,没有涉及增长方式变革,故A项错误;从“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来看,国民经济发展不均衡,故B项错误;从工农业的增长率可以看出国家优先发展工业,故C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工业,符合我国落后的实际情况,故D项错误。

【答案】C

6.(2016·黑龙江哈尔滨六中高三上学期期末文综)建国初期,我国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1949年到1957年,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261件。这说明建国初期(  )

A.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立法经验

B.法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

C.政协很好地代行了人大的职能

D.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立法工作

【试题解析】材料没有说明我国在建国初期的法律是学习苏联的经验,故A项错误;根据“从1949年到1957年,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261件”,这些法律涉及的范围广,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1949—1954年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能,材料中列举颁布的法律不仅仅是1954年前的,而且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能并不只是立法,故C项错误;我国从1953年开始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但材料中提到在1953年以前也颁布了很多法律,也就是说新中国初期大量法律的颁布并不是受到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B

7.中共中央在建国后某年发布《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10天后的《人民日报》也发表题为“领导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的社论。这些文件指出,领导农业生产要从小农经济现状出发,生产关系的改变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否则,生产会受到损失。这说明中共中央认识到(  )

A.小农经济自私保守不利农业发展

B.合作化运动要保护个体农民利益

C.政社合一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D.统分结合才能全面振兴农村经济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强调“领导农业生产要从小农经济现状出发”,并没有指出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建国后某年”“生产关系的改变”可以推断出应该是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正确;政社合一、统分结合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

8.20世纪50年代至1978年,我国物价水平总体稳定,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二十几年价格几乎没变。出现上述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农轻重比例失调 B.计划经济体制

C.人民消费水平低 D.人民公社体制

【试题解析】解读题意,从“实行全省一价”和“政府统购统销”可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故B项正确;A、C两项不会导致“二十几年价格几乎没变”,错误;D项是在农村实行的平均主义体制,与题意不符。

【答案】B

分享到

相关推荐